去年全市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82.56亿元 居全省第一
每日商报讯 沿溪而行,芦苇摇曳和风舞动;踱步村道,粉墙黛瓦交相辉映……这里望山,那里见水,移步皆是景的杭州乡村,擦亮了城乡群众乐享共富的幸福底色。
在“八八战略”引领下,杭州持续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区域深度融合,乡村面貌焕然一新。2022年,杭州市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82.56亿元,经营性收入137.25亿元,均居全省第一。
7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655万元 “空心村”何以变成“网红村”
“南宋古都看杭州,南宋古村看欢潭”。沿河而建的蜿蜒水廊、曲径通幽的林间小道,层峦叠嶂的大岩山下,浓厚的古韵之风扑面而来。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走在桥上,可以看到漫步道两侧的诗句是出自岳飞《满江红》。“仙气飘飘的‘满江红’令人惊艳,这个村庄我是真喜欢啊,拍照打卡非常好,我先发个朋友圈。”第一次从上海前来游玩的陈女士发出感叹。
“取名欢潭,因南宋时岳飞率兵抗金路过时,与将士们在村口的一口清泉饮水。由于岳飞饮水而欢的故事,村里将潭水取名为‘欢潭’,村子也改名‘欢潭村’。” 萧山区进化镇欢潭村党委书记梅李栋表示欢潭以讲述南宋故事为突破口,下大力度进行改造,换回青山绿水环绕。
环境美了,乡风好了,古村展现勃勃生机。去年,欢潭村累计接待旅客达30余万人次,是远近闻名的“网红村”,亮出了品牌,打响了名气。
“欢潭的优势在于青山绿水和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这几年,来欢潭的旅客越来越多,催生了本村村民和周边村民发家致富的新希望。” 梅李栋说越来越多的村民回村创业开办农家乐、精品民宿等,每当盛夏时节,这里一房难求。
户外拓展训练、非遗麻糍制作体验、贤义书屋研学课程……通过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产业融村力度,欢潭导入多元综合商业业态,让“古商道”焕发新活力。
游客的到来,也逐渐激活了乡村的内生动力。如今,村庄运维成本已实现自我消化,通过村级集体直营、承包、租赁、外租、参股等形式,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去年,欢潭村集体经济收入733万元,而2016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仅78万元,7年增长655万元,实现飞跃性增长。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从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的“空心村”,到成为“南宋文化”为核心、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网红村”,如今的欢潭,一派婉约的江南风情,令人流连忘返。
无人超市夜间一年收入近11万元
新的生活场景如何重新建构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的田园风光、“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的农耕之作,“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文化真情,在西湖区双浦镇桑园地村一一呈现。
乡村和城市的“鸿沟”不仅体现在距离上,更体现在教育、消费等公共服务和公共资源上。不同于“空心村”的状态,桑园地村的年轻人大多白天城里上班,晚上回村与家人团聚,全村392户农户的生活场景正在重新建构。
在村中心的村民广场上,红色门头的智慧超市格外显眼。晚上七点下班后,这里就变身为“无人超市”,用支付宝扫码即可进入,付款可用刷脸支付,“每晚都有生意,甚至半夜也有人买东西,一晚能销售300多元,一年仅夜间无人销售收入就有近11万元。”桑园地村党总支委员郑相超表示村庄正在和城市稳步接轨。
儿童秋千、滑滑梯、旋转木马……新建成的儿童中心公园,小朋友们玩得不亦乐乎。电子呼应泉,小朋友骑上单车就能为喷泉发电;边上的智慧电子屏点一点,还能随时翻阅《三字经》解说。“城市与乡村共建共享,越来越多的乡村百姓可以享受到城市里的公共服务。”
以智慧加持起居出行,接轨城市生活便利,桑园地村通过开发“桑富云”数字平台和“乐游在双浦”小程序,赋能村庄治理和农旅产业发展。
目前,桑园地村已经和浙江千村乡村运营有限公司达成合作,主打“桑叶茶”“桑葚酒”、等桑产业衍生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以蚕桑文化为核心的特色产业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村民真正找到了心灵归属和情感认同。去年,村民人均收入达45000元,同比增长11%。接下来,千村公司将派出专业运营团队对桑园地村开启整村化运营工作,希望让乡村站上“C位”,成为全域发展的带动者、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