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卫民回忆,大运河黄河以南大部分水域通水通航。
1986年8月8日,两人从当年半山区(如今拱墅区)上塘河皋亭坝附近下水,带着30斤装备、运河地图册、指南针以及单位开的介绍信,一路向北。很快抵达半山桥,继续往北,中午到临平,上岸买了个西瓜,晚上划到桐乡崇福镇。
当时杭州市航海俱乐部提供了一条皮划艇,八成新的双人艇,七八米长,22公斤,徐水强教练在皮划艇中段做了个密封舱,储藏照相机等随身装备。
当年出发时正值8月,白天特别热,开始每天能划四五十公里,之后体力消耗大了,每天划不了这么远。
蒋卫民说,当年的运河往北过了江苏北部,尤其在山东附近到了黄河,部分区域没法通航,另外江苏北部运河段,地势较高,船闸很多,需要经常下水、抬船进闸,很费体力和时间。
不通航的水域有时水很浅,没办法继续划,两人只能抬船上岸,抬不动了,就找当地人借马车拉一段路。
“黄河水流湍急,经常会碰到漩涡,有时碰上,水流很急,一下就连船带人漂出好几公里,还好我们受过一定的训练,没有翻船。”
一路上,蒋卫民和徐水强白天划船,晚上就在运河边露营。
“帐篷是我们花了120元买的,吃的大部分是饼干等干粮,那时没有方便面这类东西,偶尔去河边的小餐馆或和过夜的船民一起吃顿饭改善一下伙食。江苏北部一带河虾七毛钱一斤,山东微山湖黑鱼一块钱一斤,偶尔也给自己加加餐。”
蒋卫民记得,那时划船到江苏往北,有时连干粮都接不上,经常会到沿河村民家讨口吃的。“记得有一次,走了很多路到一个村里讨口饭填肚子,最后只要到了一点锅巴!当地村民做饭少,怕饭做多了会隔夜变质。”
他说,夏天天热,他们最迟划到晚上9点,太晚就看不清楚,而且越往北,很多村庄远离运河,晚上休息前,先在河边洗澡,有时候正洗着,被运输船探照灯一照,屁股是白的,其他都是黑乎乎一片……
1986年9月下旬,历经42天,蒋卫民和徐水强在北京东便门外的通惠河边上岸,两人一艇的京杭大运河之旅顺利结束,两人坐飞机回杭。
“机票98块钱,是我3个月工资,但当时觉得很值,可能是我年轻时记忆最深的一段经历,你在河面上看两岸,与你在岸上看景色,完全不一样。”
如今,60岁的蒋卫民打算重走当年路,他坦言心境可能不太一样。
开车去北京的路上,他会沿着运河观察下沿途重要节点的水位和通航情况。去年4月份,京杭大运河开始全线通水,但并非途经所有水域都通航。
相较37年前,运河沿途也发生了很多变化。“水质肯定比以前更好了,我之前出差去北京,沿途看到水质好很多了。”
后勤保障也比以前好,这次有一辆后勤保障车,食品充足,能吃上热饭,装备也好了很多,这次用的桨板,安全稳定性更高,随身的防暑降温设备也会更好。
上次是白天划船,晚上在运河岸边露营。现在正好是三伏天,他打算沿途多住酒店,休息好。8月下旬,早晚凉快了,肯定也打算露营,帐篷用的是1.2公斤的超轻单人帐篷。
“我以年轻时划船北上终点作为这次的起点,对我来说是一次回忆之旅,安全首先放在第一位,也是希望以个人行动来支持杭州亚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