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户邻居是在十五奎巷开了家小吃店,每天早出晚归,辛苦打拼。第四户张姐则算是外来户,老家安徽。张姐在这儿租住了十多年,独自带着两个儿子,一个人在杭州干过不少工作。
里面第五、第六户也是井弄老居民了,算起来和老陈家的“住龄”不相上下。
这样漫长的邻里关系,大家几乎从没有争吵,可能真的比家人还要亲——
变天了,陆大姐定是第一个冲到院子里,一喊:“各位兄弟姐妹听好了,马上落雨了,衣服、被子快点来收进去。”一嗓子喊完,她收好自家衣服,顺带卷好了老陈家床单。
李姐上班到单位了才发现落了手机,不紧不慢拿座机打给邻居:哪个在家帮我去看看,手机肯定被我丢家了。
第五户田二哥的女儿刚上初中,因为隔壁家孩子读书都好,田二哥念叨着念叨着,就把邻家孩子念成了女儿心中的榜样。碰上题目不会做的,小朋友就拎着书,敲敲门,上门请教去。
有的邻居年纪大些,像长兄长姐,清早起来把整个院子都打扫了,花园杂草也除完了。碰着过年有人出去旅游的,等旅游回来,家门口都被张罗上了红灯笼、小彩旗,满满氛围感……
这些琐碎日常,经过岁月沉淀,偶尔回忆起来别有一番味道。
如今,老陈家女儿老早从香港中文大学毕业,到深圳工作去了。张姐家大儿子也考到了上海交大。年纪最大的田二哥说,“小伢儿从前调皮捣蛋的,现在偶尔回来反倒文气了,真是长大了。”
十五奎巷还是跟从前一样,早晨卖早餐的小店冒着热气,一天里菜场、饭店、街头巷尾,居民、游客总是熙熙攘攘。虽说生活便利,陆大姐们也有些苦恼,就是房子实在旧了,而且靠近吴山,潮得很,但割舍不下的,还是那份对老屋、对老邻居的情。
李姐现在都会想起,刚和老陈恋爱那会儿,第一次来十五奎巷井弄的场景。
“走到弄堂里,虽然第一次见,感觉大家都是熟人。街坊邻居客客气气,笑眯眯一句‘你回来啦’的工夫,已经上下打量好我了。真像家人一样。”
好在这种感觉至今还偶尔找寻得到。
让人羡慕的,何止是变成“文物”的家?难怪有网友评论说:“尽管搬出好多年了也很怀念他们,有时候还会在梦里见到他们的。”
在十五奎巷“逛吃逛吃”
背靠吴山,面朝钱塘江
城南一直是杭州城最核心的区域
在很多老杭州的心中,从不乏烟火味的
十五奎巷一带也是最“杭州”的地方
朱门、黛瓦、白墙,这些精致的江南巷弄
有着独特的味道
到中山南路文记鱼圆
尝尝鱼圆、素烧鹅和杭州卷鸡
在孙奶奶葱包桧
感受下50多年的老手艺
到没有菜单的兰边碗老店试试老传统味道
到城隍牌楼巷的周萍粽子店
体验肥瘦相间、巨大无比的大肉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