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卷皮、酱货、葱包烩……昨天是正月初四,上午9点,吴山脚下的大马弄里,前来买菜的市民摩肩接踵。
位于太庙广场旁的大马弄全长仅230余米,有着杭州老底子独有的市井味道,也孕育出了最具本土气息的菜市场,放眼望去,都是“老杭州”的年味,被誉为“离年味最近的弄堂”。
每到年终岁末,大马弄都会迎来一年里最热闹的时候。而从昨天的情况看来,春节前的热度一直在延续。“望江门外菜担儿”,大马弄的烟火气里,不仅藏着巷陌间的市井生机和杭州人舌尖上的期待,也承载着这座城市代代相传的味觉记忆。记者 张之冰 摄
浙江各地都有哪些独到年味?
嘉兴 红烧羊肉俘获桐乡人的胃
和岳父一家吃年夜饭。
我是姚容,来自嘉兴桐乡。
桐乡人的新年饭桌上,离不开一碗红烧羊肉。
今年我随堂兄姚易一同返乡,车子还未停下,红烧羊肉的香味便飘进窗来,余味悠长。家门外搭起的土灶烧得正旺,铁锅上盖着一片片的瓷盘,瓷盘缝隙逃逸出氤氲热气和浓郁香味迎接着归客。
桐乡红烧羊肉,色泽红亮油润,味道既鲜且甜,肉质酥而不烂。好吃的秘诀是在菜肴中添加了枣子、萝卜、甘蔗梢等,以去除膻味增加香味。我最爱的部位是3层羊排,精肉间是一抿即化的浓香油脂,筋膜的劲道与软骨的爽脆,让味蕾被轰炸时更增加了咀嚼的层次感。
小时候,每逢新年我便盼着去亲戚家做客吃年酒,盼着饭桌上那一碗红烧羊肉。细长的村道上,铁锅涌出的热气在冬日夜幕里弥漫开来,为浙北的乡村蒙上薄薄一层纱,我和姚易不自觉地加快了脚步。
桐乡年酒上菜很有讲究,最后压轴的往往是蹄髈与鱼羹,而红烧羊肉往往是在中间,就好像一场交响乐时至中场掀起的高潮。而红烧羊肉的好坏,也成了酒席师傅水平高低最直接的评判标准。
与吃红烧羊肉一同传下来的年俗,还有“扎新官”。年初二这天,桐乡每家都要为家中30岁的人“扎新官”。今年适逢姚易30岁,这天一早,家人齐齐庆贺他30岁,远亲近邻也上门拜访祝福,放爆竹、祭祖先……姚易向长辈问好,又给晚辈们发了红包,一片欢声笑语。
晚餐推杯换盏后,正吃着红烧羊肉,我问姚易有什么感受,他抬起头顿了顿没说话。第二天他还要值班,这餐结束还得赶回杭州。三十而立,“扎新官”的仪式不能让人一天内长大,却是对过去30年的一次回眸与总结,是对未来生活的一次展望和祝愿。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桐乡,村与村之间“扎新官”都有不同的方式,这三个字也是方言直译成普通话,也有文献写作“斋星官”“斋新官”。可无论形式如何改变,无论名字写作什么,年俗的初衷都是我们对美好生活深深的期盼。
温州 “发财汤”讨个新年好彩头
我是李俪,来自温州龙港。
提到温州的年夜饭,大家不可避免地想到海鲜。无论是寓意“年年高”的梭子蟹炒年糕,还是刚打捞上来的九节虾、银鲳鱼,都是温州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年菜。讲究的人家还会备上10道冷盘加上10道热菜, 寓意着“十全十美”。
在温州苍南,有两道菜或许听起来平平无奇,却是每个人家年菜必备。其中一道是芋艿排骨汤,芋艿软糯滑润,排骨炖汤鲜香,两者融合在一起恰到好处。母亲总会给我盛一碗芋艿排骨汤,我便一口气喝下去。“芋”取方言谐音“有”,寓意新的一年会有很好的财运,因此这道菜在经商氛围浓厚的温州大受欢迎。
另一道菜可能许多人都没听过,我们叫它“发财汤”。食材之一的发菜是一种名贵的藻类,用发菜和猪肉制作而成的发菜圆子和花菜一起烧制为一碗鲜美的清汤,一并取谐音“发财”。在苍南的酒席上,总能看到这道菜的身影。
温州的年俗不少,基本都包含着美好的寓意。我们在除夕夜除了要烧一条完整鱼留到初一,寓意“有头有尾,年年有余”,还要煮好一锅大米饭留到第二天。
绍兴 年夜饭少不了那道西施豆腐
我是边晓丹,来自绍兴诸暨。
大年三十到正月里,诸暨人的餐桌上,有一道菜必不可少,那就是西施豆腐。西施豆腐是推广名,但我从小到大听到的菜名叫煎(同音)豆腐。在本地人心中,饭店里的煎豆腐都是不地道的,必须到寻常人家里才能吃到正宗的煎豆腐。
今年我家和叔叔家一起吃年夜饭,虽然叔叔准备了波士顿龙虾、帝王蟹等近年来走红的“网红菜”,但最让大家期待的还是一碗热乎乎的煎豆腐。烧了几十年煎豆腐的叔叔告诉我,烧好一碗煎豆腐的最关键步骤便是往锅里加入事先调制好的淀粉。淀粉放多了,汤会收得太稠,流动性变差;若是淀粉太少了,煎豆腐便变成一碗寡淡的羹了。不过这些过程对于叔叔来说就是小菜一碟,几分钟的时间,一碗热腾腾的煎豆腐便上桌了。一瞬间,别的菜似乎都失去了“颜色”,所有人的勺子都伸进碗里,很快,一碗煎豆腐被“消灭”完了。
这就是诸暨人的年夜饭,平凡中透着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金华 团聚的滋味真是久违了
我是钟玮,来自金华浦江。
正月初二,饭桌上,菜盘基本摆齐,大家默契地举起酒杯——“新年快乐哦!”这是我3年来第一次与舅舅、姑姑两家人齐聚在饭桌上,算上小辈一桌一共有10人。
上桌的第一道菜,就是浦江人再熟悉不过、各种大宴席上屹立不倒的“馒头焐肉”,馒头寓意美满,焐肉方正喻人美德。刚出锅的焐肉色泽鲜亮,肉入嘴即化,且不黏牙,吃起来也没有油腻感。舀一勺汤汁夹着馒头,一口下去,远方游子的一抹乡愁也就回来了。我还是忘不掉老底子的习惯,要先把印着福字的蓬松馒头中心挖空,精明地挑拣出一块瘦多肥少的焐肉填进馒头,再夹些软木耳、金针,一口闷进嘴里。
几杯酒下肚,大家开始分享着各自的好消息——大表弟刚考上本地的教师编制,正月里准备和女友订婚了;小表弟今年在读浙大博二,最近刚交了女友;而我和妻子工作愈加稳当,各自都驶上了得心应手的快车道。
这一顿一共16道菜,大伙儿吃到最后都撑了。有一瞬间,我也在想,一家人齐齐聚在一起,轻松舒适的一幕真的久违了。
衢州 节节“糕”升的江山糕
我是王艳颖,来自衢州江山。
在我的老家,有一种其貌不扬的糕点名叫“江山糕”。和大多数松软、甜腻又精致的江南糕点不同,它的口感更像压缩饼干,味道更多地保留了一股原始的米香。
江山人一般会在逢年过节或者家中办酒席的时候制作江山糕。印象中,儿时去外婆家过年,柴火灶台上就蒸着热乎的江山糕,我端着小碗坐在一旁,等着品尝刚出锅时的那一口热乎味道。
传统的江山糕大多为纯手工制作,前期准备工作十分繁琐:洗米、晾米、炒米、拌糖、磨粉,把米粉搅拌均匀后,入甑定型蒸熟,再切成片状放凉后食用。
春节期间,我还有一个任务,就是被外婆派去向亲朋好友送出自家刚做的米糕。来回几趟下来,米糕是送出去了,我的口袋却又被亲友回赠的江山糕塞满了。还记得有一年,在外地当兵的舅舅回家探亲,返程归队那天,包里都快被江山糕装满了。外婆说,米糕的“糕”和“高”同音,蕴含着步步高升的美好祝愿。
如今,随着配料的丰富和制作技巧的创新,米糕的口感也越发适口、好吃,也成了江山当地逢年过节时独有的畅销品。
舟山 当地方特产遇上年俗美食
我是钟旭峰,来自舟山。
每逢过年,我们这里家家户户都要做上一些年糕。年糕往往被当作走亲访友的礼品,或者祭拜祈福的贡品。记得以前小时候都是手打年糕,一打便是一早上,我们边打边偷吃,年糕打完,我们也吃饱了,可惜现在都逐渐被机器所取代,手打年糕的乐趣很难再体会到了。
刚做出来的年糕软糯香甜,不管是蘸酱油,还是放入土灶煨着吃,或是端上餐桌煎炒烹炸做大餐,都让人直流口水。小时候过节,我总想着哪家亲戚上门能带点水磨年糕,变着花样我能吃上一整天。今年过年我还偷偷去年糕作坊里,吃些年糕的边角料,回忆童年的味道。
讲完了年俗,再来聊一下舟山传统美食——梭子蟹炒年糕。舟山最有名的当属海鲜了,其中梭子蟹是名副其实的“顶流”,每年九十月份开渔,所有人都等着螃蟹的丰收。当地方特产遇上年俗美食,那地道的舟山特色菜梭子蟹炒年糕就必不可少。焖煮过的年糕浸满了汤汁,软糯的口感配上螃蟹的鲜美,让人回味无穷,在我们家这道菜一上餐桌就会被抢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