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庙还是岳坟? “精忠报国”还是“尽忠报国”?一起探寻岳王庙的秘密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3-01-20 07:41   

“尽忠报国”照壁

刘海粟题“精忠报国”匾额

秦桧、王氏铁铸跪像

岳飞墓

都市快报讯  北山街80号的岳王庙,是民族英雄、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长眠之地。

1961年,岳飞墓(庙)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岳庙陵园甬道尽头的照壁上,刻着“尽忠报国”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看到这里,很多人都有一个疑问:岳飞背后刺的到底是“精忠报国”,还是“尽忠报国”?最近就有网友提出这个问题,引发众多评论,看来对这个问题好奇的人不在少数。

本期的杭州Discovery,我们一起探寻岳王庙的秘密。

岳母刺字,尽忠报国

往历史里钻,回到战火纷飞的1126年。金人的铁骑踏进北宋都城汴京(现在的开封),第二年,“靖康之变”发生,北宋王朝灭亡。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赵构侥幸脱身,于1127年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帝,成了后来南宋的第一个皇帝——宋高宗。

在这个国家存亡的危难关头,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岳飞,在母亲姚氏的支持下,毅然从戎报国。《宋史·何铸传》中记载:“飞袒而示之背,背有旧涅‘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临行前的那个晚上,油灯下,母亲满含热泪,用绣花针在岳飞背上一针一针刺下“尽忠报国”四个大字。

针针见血,字字深情。岳飞的母亲希望儿子为国家竭尽全力,不惜牺牲一切报效国家。

这里还有一个知识点,岳庙陵园照壁上“尽忠报国”这四个大字是谁写的?答案是明代书法家洪珠。仔细看会发现,这个“国”字少了一点,有人说,岳飞死后,国不成国,所以特意少写一点。其实,“国”字少一点儿是古时书法家为了顾全文字结构而采取的一种常见写法。

“精忠报国”的说法从何而来?

精,在说文解字里,有一个解释是完美、最好。岳飞是一个自谦的人,他只会说自己尽心尽忠报效国家。精忠报国其实是他人对他的褒奖。

1133年,屡建战功的岳飞受到了宋高宗的召见和嘉奖。宋高宗手书“精忠岳飞”四字,皇后又将这四个字刺绣在锦旗上,赠送给岳飞。

“精忠”二字成了岳飞的代名词。加上他秉承母训,尽忠报国。所以,人们就将“精忠岳飞”和“尽忠报国”合称为“精忠报国”。在岳王庙内,就可以看到刘海粟94岁时写的“精忠报国”匾额。

院内还有一座精忠柏亭,里面陈列着八段大小不一的柏树化

石,人称“精忠柏”。1142年,39岁的岳飞被害于杭州风波亭。相传精忠柏就生长在风波亭畔。岳飞被害后,这株柏树突然枯死,就像遭遇雷击一样。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洗礼后,枯柏依然僵立不倒,如同铁石一般坚硬。人们认为这就是岳飞精神的化身,所以为它取名“精忠柏”。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精忠柏其实是一种松柏科植物的化石,在古生物学上被称为“硅化木”。它的形成时间至少需要一亿两千万年以上,而南宋距今不过八百多年的历史。但对于敬重岳飞的人来说,大家更愿意相信精忠柏的传说故事。

“四奸”跪像屡毁屡建

在岳王庙墓园区内,还有一组铁跪像,赤裸上身,两手反绑,双膝跪地,作俯首就刑状。这就是当年诬陷、残害岳飞父子的四奸:秦桧、王氏、万俟卨(mò qí xiè)(万在这里读mò,“万俟”是复姓,本为鲜卑部落名,后魏以为姓氏)和张俊。

过去,大人带着杭州伢儿去岳庙,走到这里,都会对着这几个人吐口水唾骂。所谓“过者以足蹴石击、唾骂犹有余恨”。现在的游客很少会有吐口水这类不文明行为了,这也是景区禁止的。

西湖民间故事里,有一个经典的段子,说早先杭州城来了一个新上任

的抚台,是秦桧的后代。他来到岳坟,看到老祖宗跪在别人面前,忙用衣袖把脸遮住,倒退出来。回到衙门,抚台派人把铁像丢进西湖里去了,结果第二天,湖水就发出阵阵恶臭。

从这个传说可以看出,百姓对秦桧等人化不开的愤恨,对受冤屈死的岳飞父子的无限同情。几百年来,“四奸”跪像屡毁屡建,从不间断。可考证的就有以下几次: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浙江按察副使范涞认为“四奸”跪像的铜质地不够坚硬,改用铁重铸秦桧、王氏、万俟卨三像,并增添张俊像。至此,“四奸”跪像作俯首就刑状于岳飞父子墓前。到了万历三十年(1602),范涞又来杭州为官,再复“四奸”跪像。现今陈放在岳王庙墓园区的“四奸”跪像,是1979年根据河南汤阴岳飞庙的铁跪像重铸的。

到底是岳庙还是岳坟?

关于岳庙,还有一个问题是很多人疑惑的。老杭州人习惯把“岳庙”叫做“岳坟”,坐公交车到岳庙,站名上写的也是“岳坟”。

前面说到过,1142年岳飞被害。当时,有心的狱卒冒着生命危险,连夜将岳飞遗体草葬于九曲丛祠,也就是今天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一带。20年后,宋孝宗以退位的高宗之名,下诏为岳飞平反。南宋朝廷开始寻访岳飞遗体,最终找到后将岳飞的遗骸以一品官之礼改葬于杭州栖霞岭南麓。

1979年重修岳飞墓时,在墓道两侧地下,发掘了两具南宋石俑,其中一具现在陈列在岳王庙内的岳飞纪念馆东厢房,这成为以礼改葬岳飞遗骸于今址的重要实物见证。

宋代社会普遍流行一种习俗,在族人坟墓旁兴建坟庵,作为全族祭祀先人的场所,平时则请僧人在坟庵替他们诵经守墓。而大臣贵族死后,朝廷允许其家族建立功德寺。当年,南宋朝廷准允将紧邻岳飞墓的智果寺改建为岳飞的功德寺,并赐额“褒忠衍福禅寺”,这是今天杭州岳王庙的始基。之后,岳王庙都有兴建修葺,名字也略有不同。元朝曾称为“精忠庙”,明朝天顺元年(1457)赐额“忠烈”,称“忠烈庙”,明、清时期也称“岳武穆王庙”“岳忠武王庙”(“武穆”“忠武”都是岳飞的谥号)。

经过后来历代兴建修葺,直到清嘉庆六年(1801)浙江巡抚阮元重修岳庙后,开始在大门悬挂“岳王庙”匾额,称“岳王庙”。

简单来说,先有岳飞墓,再有岳王庙,庙是墓的附属建筑。所以,岳庙和岳坟的叫法都可以。

免票游览岳王庙

游览提示:包括春节假期在内,一直到3月31日,岳王庙景点对游客实行免门票政策。景点需预约入内,大家可以提前通过微信小程序“掌上西湖”进行预约,也可关注“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西湖旅游”微信公众号进行预约。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余夕雯 通讯员 许丽丽 摄影 陈中秋  编辑:张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