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大厨”同场献艺,为爱心食堂开办20年助兴。 记者 李忠 摄
后续将请智能机器人炒菜。记者 李忠 摄
在南肖埠社区凯乐惠爱心食堂吃了20年,76岁的蒋素珍早已把它当成“第二个家”。
2002年8月开张的爱心食堂,也是杭州最早成立的社区爱心食堂之一。20年来,该食堂惠及约18万人次,受理老人打折优惠卡约600张,可以说“叫好又叫座”。那么,小食堂坚持20年的秘诀究竟是什么?
方便又卫生
家门口尝到“幸福的味道”
位于上城区凯旋街道的南肖埠社区爱心食堂并不大,五六张小桌子,能坐20来个人。不过受疫情影响目前不提倡大家堂食,老人们也更喜欢打包带走回家吃。
营业时间是10点半到13点,但每天9点半以后就总有老人陆陆续续赶来提前“候场”。“味道好,服务好,很火爆的。很多人和我一样一顿买两餐,晚饭也不用烧,所以来得晚的话,好菜就被挑光了。”蒋素珍说。
“附近的人也爱来这里吃。”对此,食堂工作人员李勇早就习以为常了,她说,开饭半小时后,一般到了11点基本就卖光了,每天都要再追加一次菜品配送。“考虑到油烟问题,该爱心食堂只进行蒸煮加热,大部分菜式采取由街道‘中心厨房’统一配送的方式,配送时间大约15分钟。”
10点半,菜品配送员一进门,翘首以盼的老人们纷纷凑上前来,十几道菜品荤素搭配、热气腾腾。
红烧米鱼、白切鸡、盐水虾、冬瓜玉米炖小排、鸡米花,加2份米饭——蒋素珍向来买得比较多,“我老伴喜欢吃肉菜,蛮划算的,打完折,一共59.3元。”据悉,现阶段社区老年人年龄在60到79周岁打8折,80周岁以上打7折,让老人们得到实实在在的优惠。
80多岁的召大伯买得不少,他住在隔壁金兰池社区,最近半年多,每隔三五天来买一次。“年纪大了,买菜烧饭太麻烦,这里的饭菜又干净又实惠,家门口有这么个爱心食堂实在方便。”
到了传统节日,食堂还会开展一系列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例如腊八节免费熬制腊八粥,提供面粉、豆沙馅喜迎元宵,端午节包粽子,邻居节包饺子等。社区居民纷纷点赞道,“这是家门口幸福的味道。”
即将迎来4.0升级版
还要请智能机器人来炒菜
坚持20年,对于一个社区爱心食堂来说,着实不容易。
“社区虽小,但连着千家万户,建立爱心食堂的初衷就是为了方便老人。我们社区老年人比例近25%。”一手创办起它的是南肖埠社区的老书记王雅英。“当时,我们发现社区孤寡老人、双残家庭等困难群体日常生活最大的难题就是吃饭难,尤其是碰上下雨、下雪,更是不方便。”
2002年8月,爱心食堂成立了。起初,运营者是社区里的一对失业夫妻,这恰好也能解决他们的就业难题。偶尔人手不够时,社区里的志愿者便主动来帮忙洗菜。
2009年,社区趁庭院改造之机对爱心食堂进行了装修,全面更新后配备了消毒柜、电视机等设施,并将面积从原有的20平方米扩大到了70平方米;2017年,爱心食堂再次进行升级改造,增配设备,且因油烟问题改变模式,请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配送,实现“中央厨房+中心食堂+社区助餐点”全链条覆盖;而今,爱心食堂即将进入4.0时代,准备请来智能机器人炒菜。
这些年,爱心食堂提供了人性化的多样服务,如老人打电话点餐,志愿者送餐上门;推出预制菜,居民买配好的半成品菜后,回家只需要根据个人口味再放一些调料就好。
此外,社区“居民代表工作室”还会定期对爱心食堂价格、菜品质量进行抽查,做好老年人访问调查,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监督,不断提高爱心食堂口碑。
“今天的爱心食堂20周年庆,是一个新的起点,我们特别策划了这场庆祝活动,通过网格厨艺大比拼、未来健康沙龙、爱心食堂就餐、暖心公益集市以及友好实践基地5个版块和清廉主题菜品展,让群众参与感满满。”南肖埠社区党委书记梁旭珍表示,今后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把老年人“舌尖上”的服务放到“心尖上”,为长者提供暖心又暖胃的服务,不断增强老年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