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镜头:一展阅千年 匠心筑佳片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2-10-07 06:30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为何“最忆杭州”?一场精彩的摄影展给出了理由。

国庆长假前,“最忆杭州”杭州新风景摄影大展暨杭州市第四届摄影艺术展在浙江展览馆开展。国庆期间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参观,总参观人数已突破万人。

展览由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浙江省摄影家协会、杭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汇集了88位艺术家的近300幅作品,分别从“三吴都会”“诗画湖山”“繁华钱塘”“人间天堂”四个维度,展开与杭州的历史、山水、风情和市井生活的对话。

以全新视角端详杭州

“新杭州、老杭州、古杭州,在这里看尽杭州……”这是一位观众参观后写下的感言。在此次大展的策展人沈珂看来,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展览的整体面貌。

最忆杭州,“忆”什么?从良渚遗址到现代都市,从秀美湖山到市井生活,从千年运河到人文气质……古老的、年轻的、优雅的、活力的、多姿多彩的杭州都浓缩在一幅幅作品中,可谓“一展阅千年”。

“这次展览的最大特点,是通过艺术家的个人视角寻找‘忆’杭州的理由,它不是刻意的宣传,也不是博物馆式的陈列,而是浓浓的个人情感和体验,是独特的。”

沈珂举例,多年前,在老杭州人眼里,延安路就是杭州的中轴线,中轴线的北端是红太阳展览馆,也就是今天的浙江展览馆,南端是解百。而在摄影家秦飞的作品《杭州中轴线》中,观众发现,他眼里的杭州中轴线,是从杭州之门出发,穿过奥体中心,跨越钱塘江,沿着城市阳台、市民中心一直延伸向远方的地平线。

“这幅作品给了我们认识杭州中轴线的新视角,顺着它的指引,我们仿佛看到了杭州更远的未来。”沈珂说,“艺术家对社会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对特定时空的事物,尤其是人们似乎习以为常的对象,提供新视角或者贡献新问题。新视角让我们豁然开朗,新问题让我们更清晰自己的坐标和目标。”

在呈现方式上,这次展览的“多元跨界”让观众印象深刻。“照片是挂在墙上的”这一传统观念被彻底突破,展览中,多位艺术家展出了自制的影像装置;还有艺术家以影像(电影)作品向杭州致敬;多种成像古典工艺的应用也为展呈带来新的变化。静态的照片、动态的影像,带领观众在动静之间穿梭,古今之间穿越,沉浸式地“忆”杭州。

以一颗匠心对待创作

一幅幅令观众啧啧称赞的作品背后,凝结着艺术家们不为人知的艰辛和不断突破的匠心。

摄影家李晓军的作品《“剩山”回响》引来众多观众久久驻足。这幅作品,用300多张杭州日常山水照片拼贴组合成《富春山居图》中的“剩山”,向元代画家黄公望致敬,同时也将杭州山水文化的历史串接在了一起。

这300多张照片,是李晓军从自己拍摄的两万多张素材照中挑选出来的,时间跨度长达5年。挑选照片,裁剪调色,拼贴图案……在最后合成的两个月时间里,他几乎每天都忙到深夜。

李晓军说:“摄影必须下苦功夫,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在实践中突破,才能创作出真正的好作品。”

《穿越五千年》是另一幅人气颇高的作品。摄影家邹拥军广泛采集素材,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和创意设计,呈现了一个虚拟而又真实的良渚文化景观。

创作这幅作品前,邹拥军查找了大量与良渚相关的史料、诗词及前人拍摄的作品,还深入良渚遗址公园调研, 最后在古画卷中找到了架构的灵感。

为了拍出理想的效果,她总是在傍晚和凌晨拍摄。经常是凌晨3点便起床,一个人走向野外。正是炎热的夏天,为了防范蚊虫和毒蛇,她不得不穿上高帮鞋,全身裹得严严实实,拍完浑身汗透。野外到处是沟沟坎坎,她一边打灯,一边要拍摄,忙乱中不知道跌过多少跤。

3个月的时间里,邹拥军拍了数千张良渚照片,挑出了200余张进行拼接。画面中一个小小的荷塘,就由17张照片拼接而成。

“创作时,我有一个信念,不能拍成简单的宣传照片,必须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受。这一次虽然辛苦,但我创造出了穿越五千年良渚文化的虚拟景观,实现了自我突破,很值得。”邹拥军说。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7日。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姜雄  编辑:吴阳杰
返回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为何“最忆杭州”?一场精彩的摄影展给出了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