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共富”开新局 加大教育资源供给 让百姓共享家门口美好教育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1-12-06 06:51   

杭州日报讯 当前,杭州正着力争当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刚刚结束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共同富裕”一词被多次提及。

教育是共同富裕的托底工程,是满足市民基本需要的民生工程,是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的基础工程。近年来,随着外来人口导入加快,生育政策调整,杭州学龄人口数量逐年增加。伴随城市建设不断升级,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也愈发迫切。规划新建更多高标准的现代化学校,成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举措。

今年,杭州连续第二年把中小学、幼儿园建设,纳入市政府十件“民生实事”项目。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部署下,市级各相关部门统筹协调、强化督导,各区、县(市)政府和相关部门高效协同、全面推进,杭州高标准、高质量全面完成了教育民生实事项目,向党和人民提交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2021年,由杭州市教育局牵头的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为:新建成中小学、幼儿园70所,新增学位6万个。截至目前,全市共计75个项目达到核验要求,新增学位7.2万个,完成率为107.14%,项目平均进度为100%。75个完工项目中有52所中小学、幼儿园已于9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有效缓解了当地入学(入园)紧张问题,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

A

提高基础教育百户比指标

加快补齐局部教育资源不足短板

近年来杭州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人口规模逐年增加、增速加快。从2010年至2020年,杭州全市常住人口规模由870万增加至1193.6万。十年共增加了323.6万人,增长约37%,年平均增长率为3.21%。这其中,杭州学龄人口逐年大幅增长,也给教育设施建设带来挑战。

今年上半年,《杭州市基础教育专项规划》(下文简称“专项规划”)正式获得市政府批复,对杭州新一轮的教育资源布局,意义深远。

“过去杭州实行的基础教育设施规划百户指标为幼儿园11生/百户,小学22生/百户,初中11生/百户。专项规划获批后,百户指标基数有了适当提高,而且不同区域根据人口年龄结构进行了差异化设置。”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滨江区和钱塘区新建住宅,按照初中、幼儿园不少于15生/百户,小学不少于30生/百户的标准测算学位需求数。其他区新建住宅,按照初中、幼儿园不少于12生/百户,小学不少于24生/百户的标准测算学位需求数。其中,萧山、余杭、临平、富阳及临安区,在有条件建设区域,宜按照初中、幼儿园不少于15生/百户,小学不少于30生/百户的标准测算学位需求数。

从近两年市政府教育民生实事项目实施情况来看,绝大部分项目落在了人口流入多、流入人口年轻化的区域。拿钱塘、余杭为例,这些区域大多为杭州的产业新区,也是人口流入高地,呈现年轻化、高出生率等特征,需要高标准配置教育设施,增加资源供给,满足地区教育需求。所以在今年钱塘、余杭分别投入使用7所、11所新中小学、幼儿园。拱墅区北部是杭州大城北地区规划建设项目的“前沿阵地”,今年新投入使用的12所新校园中,有8所位于大城北,以更好满足城市布局更迭需求。

一方面,根据人口导入、出生率的变化,要做好学校密度规划,另一方面,根据生源年龄特征,也要做好学校类别的规划。“二孩政策放开后,全市幼儿园入园人数持续快速增长,加快推进公办幼儿园建设,确保学位供给,是教育民生实事项目的主要内容,也是新一轮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重要任务。” 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此次新建的75所中小学、幼儿园中有74所为公办配套校园,其中幼儿园占了44所,有效满足了幼儿的入园需求。

“专项规划建议幼儿园服务半径不宜大于300米,小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米,初级中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00米。”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加大公办配套幼儿园、中小学建设,在不远的将来,杭州的孩子们只要步行15分钟,就能到达所在区域的幼儿园、小学或初中,家长接送也能更省心。

B

高标准规划 高品质建设 高效率协作

杭州经验让每一所新建校都成“精品校”

“哇,我们家门口的新学校真是太漂亮了,校园开放日我特地参观了下,校园里有活动广场、架空层、下沉庭院、风雨连廊、屋顶花园,想到孩子未来在这样的环境中读书,作为家长很知足了。”家住拱墅区桃源新区的郑先生感慨道。他的孩子明年将就近入读杭州市桃源小学了。

学校,是城市人文景观的一个缩影。美丽的校园,让人念念不忘。“凡是建新校,就要建成精品工程!”这是杭州坚持的一条原则。近年来,我市有多所新建校斩获“钱江杯”“西湖杯”优质工程。如何保证学校建设质量?杭州已经有了不少有效举措。

像滨江区,今年就出台《杭州市滨江区校园建设标准(试行)》,制定了方案设计、装修设计、景观绿化设计、投资控制等相关标准,为建设高质量学校提供了技术支撑。拱墅区出台相关文件,对学校的面积指标、空间设置、装修材料等做出指导性建议,进一步提升新建学校建设品质。上城区出台《上城区高品质校园文化创建标准》,通过推进“一校一品”项目建设,提升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

学校不只是一座普通的建筑,校园的设计需要与学校的文化和育人功能相契合,才能让美好教育更好地发生。像上城区建立了“学校建筑智库”,借力教育、建筑、信息化、人文历史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及早介入新项目前期规划设计。滨江区以智慧教育为办学特色,在校园设计和建设中融入了更多的创新基因、智慧元素。西湖区及早明确办学主体,成立新校筹建组,提前介入方案设计,充分融入学校特色和办学理念。

打造美丽校园,需要资金支持。杭州各区、县(市)对配套学校建设,都是一项项大手笔不断:上城区今年教育配套建设经费投入达17.3亿元;临平区除了完成市民生实事3个项目,还将14个新建学校项目列入区民生实事,总投资约17.5亿元;萧山区在完成市民生实事12个项目基础上,今年还有9所学校在建,总投资约30.56亿。

一座座精美的校园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拔地而起,离不开各级政府多部门协同合作、多管齐下,正是这种像接力赛一样的“环环相扣”,才有了校园建设的高效率。比如上城区、西湖区、余杭区、萧山区、淳安县,加强协调配合联动,发改、国土、规划、财政等部门做好配合指导,共同破解规划调整、土地指标、征地拆迁等项目要素难题,确保项目落地建设。各建设单位、审批部门、属地街道建立联络制度,强化工作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富阳区、建德市、桐庐县,成立区(县)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领导小组,在区(县)教育局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推进相关工作。

“正是有了多部门的通力合作,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和足额资金投入,才有了新建学校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C

名校集团化带动全市教育优质均衡

十五年教育布局规划凸显“教育共富”

今年9月,位于望江新城的钱学森学校正式投入使用,这所由时代小学领办的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让老百姓备受期待。

这种“名校+新校”的名校集团化模式,在今年的新校建设中被广泛应用起来。比如麦岭沙小学由学军小学领办,桃源小学由卖鱼桥小学领办,观成武林中学由观成实验学校领办,高桥小学教育集团新增南江校区。

“办一所高起点的新学校,不仅是解决校园建设等硬件设施,更要通过名校领办、紧密型合作办学等方式,输出优质教育教学团队和成熟管理模式,借势借力带动区域教育发展。”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名校集团化能使新建学校迅速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对加快优质教育资源扩张、提升城市品质具有积极意义。

除了区域内的“名校+新校”,杭州正在推动跨区域、跨层级的“新名校集团化”办学。通过区域间的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将更好助力杭州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

比如,杭州市创新“市、区合作共建优质高中新机制”,推进市属优质普通高中到萧山、余杭、临平、富阳、临安五区建分校,确保每个“星城”都有名校资源覆盖。今年,与临安区合作共建的杭十四中青山湖学校已开工建造,计划2023年投入使用。同时杭州市也鼓励市属优质高中与桐庐、淳安、建德三县(市)高中组建紧密教育集团并深化合作。在职业教育方面,像笕桥职高和电子职高双桥校区今年也已开建,将更好充实杭州的职教版图。

“美好教育,规划先行。对于新学校的建设布局,杭州已经看到了15年后。”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正在编制《杭州市区高中学校布局规划修编(2019—2035年)》,到2035年,杭州市区将新增84所高中。值得一提的是,新规划范围也从原来的主城区扩大到萧山、余杭、临平、富阳、临安等区,将更好促进全市的教育优质均衡。

不仅是高中学校的规划,今年上半年以来,由市教育局领衔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规划》编制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这一规划将结合城西科创大走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标准布局中小学幼儿园,满足大走廊对教育公共服务设施的实际需求,补齐大走廊基础教育资源不足短板。这又是一个实现“教育共富”的有力举措。

“抓住规划,再配以‘四同步’,让教育资源能够很好地匹配城市的发展。”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杭州教育未来将以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为核心,充分发挥名校集团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深化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建设和跨区域跨层级集团化办学,推动杭州教育融合发展,为建设杭州“美好教育”发挥更大作用。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王厚明  编辑:陈东
返回
教育是共同富裕的托底工程,是满足市民基本需要的民生工程,是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的基础工程。近年来,随着外来人口导入加快,生育政策调整,杭州学龄人口数量逐年增加。伴随城市建设不断升级,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也愈发迫切。规划新建更多高标准的现代化学校,成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