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大学主校区启用 将为浙江带来什么?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1-10-26 14:19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董旭明 摄

浙江新闻客户端讯 3年前,杭州在距离西湖直线12公里的西北角,栽下了一粒科技创新的“种子”。如今,这粒“种子”生根发芽,即将进入收获期。

10月23日,秋日的杭州云高风清,西湖大学云谷校区一二期正式启用。作为西湖大学的主校区,这里将逐步部署生命科学、理学、工学等领域的近300个独立实验室,集聚一大批顶尖创新人才。

从空中俯瞰,这个核心呈半圆形、被水系环绕的校园,像一个巨大的细胞,代表着生命和可能。也有人提到,如果将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比作一条引领创新强省的“巨龙”的话,西湖大学云谷校区所处的位置,正是“点睛”所在。

西湖大学云谷校区为何被寄予如此厚望?新校区的启用,又将为杭州、浙江的科技创新带来怎样的进阶?在科技创新之外,云谷校区还将带来怎样的想象空间?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董旭明 摄

以“西湖”为名

这所大学迎来新的起点

云谷校区并非西湖大学的第一个校区。

作为新中国第一所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早在2017年,西湖大学就依托其前身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首次招收19名博士研究生。

而此次云谷校区的启用,则标志着这所备受关注的高校从此拥有了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校园——42座建筑、45.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能够满足大规模的教学科研需求,一校两区的格局就此打开,西湖大学办学迎来新的起点。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就曾透露,该校最快2022年将面向全球第一次招收本科生。而云谷校区的投用,也意味着西湖大学将很快迎来本科生的招生准备工作,其发展开始步入正规化阶段。

这也让人很容易联想到施一公曾经立下的Flag,希望西湖大学做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探索者——

“全力以赴吸引全球最优秀的学者、培养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为科学探索提供最适宜的土壤,催生原创发现,不断产生前沿科学和核心技术成果,推动国家发展和人类进步;加快布局基础前沿研究,主动参与浙江省三大科创高地建设,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可以说云谷校区的启用,让这个目标有了更加坚实的底座。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董旭明 摄

仅仅从校区建筑的设置当中,我们就能看到西湖大学“不一样”的办学理念:注重跨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在云谷校区核心区域“学术环”当中,生命科学、理学、工学三个学院,被一条环廊相连。环廊中将设置公共实验平台,方便各学科之间的交流共享。

这一环廊更像是一个隐喻。相信在这一理念的催化下,西湖大学未来将诞生更多前沿科学技术成果。

而让人欣喜的是,西湖大学的设立与发展,似乎给国内新型大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发展思路。

对标西湖大学,2020年底,宁波宣布镇海中学校友捐资200亿元筹建一所理工类新型研究型大学,并暂定名称为东方理工大学。社会资本参与筹建的高起点新型大学日益增多,不仅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更多可能,也为培养一流创新人才提供了更多形式。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董旭明 摄

科技界“干细胞”

能否加速浙江创新策源?

云谷校区启用的意义,不仅在教育本身。

众所周知,“十三五”期间,浙江基本建成创新型省份。但与先进省份相比,必须看到科技创新仍是浙江需要发力的地方。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一股中坚力量。然而与周边省份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浙江高校整体实力并没有那么强。现在西湖大学的不断发展,倒是有可能产生一种鲶鱼效应,给浙江的高校建设和科技创新带来实质性影响。

诚如研究生物学出身的施一公眼中,云谷校区的圆形建筑“学术环”,就像一个“干细胞”,它有着无限的自我更新能力,代表着创新可能。

聚焦“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从前面六年只培养博士研究生,到后续慢慢开始小规模本科生的培养,并从理学、医学、工学三个学科门类开始推动跨学科交叉,深度创新。西湖大学已经带来了一些变化。

从人才吸纳看,西湖大学不时传出重量级科学家加入的消息。截至目前,西湖大学累计签约学术人才176人,其中最高级别的“讲席教授”17人,他们在加入西湖大学之前,都已是海外知名大学或科研机构的讲席教授或正教授,是科学创新的中坚力量。

大家毕至,也吸引了大批优秀的青年人慕名而来。据统计,2021年,西湖大学招生人数再创新高,313位博士研究生中约五分之一来自海(境)外一流高校。其中,95后多达243人,最年轻的一位博士研究生是00后,仅21岁。

100多个世界领先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实验室相继建立,也陆续有了多项科研成果。如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时,西湖大学周强团队有关新冠病毒的相关研究,对精准研发新冠肺炎诊断和治疗手段起到了关键作用,并荣获2020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再从地理位置和区域发展来看。曾有人比较过西湖大学云谷校区和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两者同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东北角,都被视为吸引、培养科创生力军的摇篮。如果把东西走向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看作一条“巨龙”,那么这两个校区或可互相补充、激发,如“巨龙”双眼般,看到更远的远方,推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打造创新策源地,助力浙江创新强省建设。

这也是各方正在期待的。

0到1到N

更大想象空间在哪里?

当然,我们或许可以从一个更广阔的时空角度进行观察。

西湖大学落地三年多的实践,已证明其是杭州构建从0到1原始创新矩阵的一片重要拼图。

在这个矩阵中,还有之江、良渚、西湖、湖畔4大省级实验室,中法航空大学、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及研究生院、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以及数十家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

对于杭州和浙江来说,西湖大学云谷校区的启用,在从0到1的原始创新外,还有着更大的想象空间——从1到N。

就像斯坦福大学之于硅谷,斯坦福大学的0到1,正是支撑起硅谷1到N的重要力量。

而从1到N,就是把基础研究应用于技术攻关,推动技术迭代升级,并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从而支撑高质量的发展。

为更好推进西湖大学相关研究实现从0到1到N,作为属地的杭州市西湖区在西湖大学云谷校区周边画了一个圈,在约17平方公里范围内打造西湖大学城,将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主导产业,以西湖大学为核心策源,有效助推紫金港科技城、西湖大学城这两大“北强”战略重点平台的全面提升,为城西科创大走廊的建设再添新能级。

目前,在西湖大学科技园云栖基地内,已经汇集了西湖生物医药、西湖未来智造、西湖制药、西湖欧米生物、西湖维泰、西湖迷微生物等十几家企业,它们都来自西湖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仅西湖生物医药一家公司的估值就已超过十亿元。

这样的产学研转化机制将在西湖大学城进一步落地。未来,西湖大学城将建设西湖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及生物医药产业园,承接西湖大学科研成果转化,旨在打造集数字政务、数字科研、数字配套为一体的产城融合新格局。

此外,西湖区还联合学校组建30亿元的西湖大学产业投资基金,成立10亿元的西湖区科创直投基金,促进西湖大学科研成果就地高效转化。

西湖与西湖相遇,能否复制甚至超越斯坦福与硅谷的相互成就佳话,让人拭目以待。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作者:记者 唐骏垚 叶怡霖  编辑:张翟
返回
3年前,杭州在距离西湖直线12公里的西北角,栽下了一粒科技创新的“种子”。如今,这粒“种子”生根发芽,即将进入收获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