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了26年 票价5元 立交桥下的歌舞厅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1-08-22 07:39   

都市快报讯 “这个地方真的超级出片!现在还有这种舞厅保留,我感觉一下穿越到上世纪90年代,放的音乐也很有年代感,叔叔阿姨超有活力,跳得特别好。”前天,我刷到一篇推文,介绍杭州有家上世纪80年代复古的Disco舞厅,叫“水晶宫”。封面是一位穿着港风连衣裙、化着复古妆容的小姐姐,站在五彩的“K拉OK”灯牌下,活脱脱一张复古风的照片,可当我点进去看发布日期,竟然就是大前天!

杭州现在还有这样的歌舞厅?难道不是早就消失了吗?前晚,我带着强烈的不可思议感去实地一探究竟。

晚上7点,我跟着导航来到文晖路叶青兜立交桥旁,转了好几圈才发现,要找的地方根本不在楼房里,而是在立交桥桥底下,这位置也太隐蔽了,怪不得从来不知道。

红配绿的霓虹招牌写着——水晶宫歌舞厅,从形式到内容都带着满满的年代感,类似广场舞卡拉OK的音乐从里面隐约传出,我掀开塑料门帘,走进了歌舞厅。

进门是售票处,装修和家具都像是小时候的招待所,只有木柜台旁的红外体温计和贴着的付款二维码提醒我,现在确实是2021年的杭州。

量体温、出示健康码、登记防疫信息、扫二维码付款5元,我拿到了一张纸质的“复古”门票,售票小哥告诉我,晚场时间是从7点半到9点半,就快开始了。

我沿着走廊往前走,音乐越来越响,左拐后进入一个闪烁着五彩灯光的舞厅,仿佛打开一扇时空之门,瞬间穿越回了上世纪90年代……

舞厅里很暗,除了彩灯没有主光源,适应黑暗后,我看到,眼前的走道通向前面的四方形舞池,走道两边是排列整齐的木质座椅。座位席左边有个“吧台”,台面上排着塑料热水瓶和玻璃杯,都是怀旧造型。

一位大叔站在吧台后,正用话筒不断提醒进入舞厅的顾客“戴好口罩”。凭门票我在吧台免费领取了一杯“特调菊花茶”,制作方法是往玻璃杯里放上菊花,再倒上沸腾的热水。

舞厅里的冷气很足,再加上头顶呼呼作响的白色吊扇,穿着长袖外套的我都觉得有些冷,心里不禁纳闷:“5块钱的门票,空调、风扇、灯光、音响的电费,还有免费饮料喝,这个歌舞厅是怎么存活的?”

舞池三面被座位包围,一面是墙镜。我找了一个舞池边的座位坐下,此时有几位顾客进来,跟随音乐自然而然地滑入了舞池。他们大多是上了一定年纪的叔叔阿姨,但身材都保持得不错,多数还穿着优雅的舞鞋,把跳舞的范儿拿捏得死死的。

电风扇、迪斯科球、老式舞厅串灯、木质卡座、震耳欲聋的广场舞音乐、男人的皮带和Polo衫、女人的长裙和舞鞋……我恍惚觉得一下穿越了,这里原封不动地保存了旧日时光。

其实,怀旧的风潮在年轻人之间也很流行,歌舞厅里放的《酒醉的蝴蝶》《野狼Disco》,都是年轻人喜爱的,“水晶宫歌舞厅”里跳舞的人不知不觉也紧跟了潮流。

我不会跳舞,做了一会观众准备离开。正好看到走廊尽头的“K拉OK”灯牌下,有个姑娘正在拍照。上前一问,原来她是来这儿打卡拍照的。

“这种才是真正的复古!”姑娘说自己平时很喜欢找不同的场景拍照,“杭州装修有特色的店蛮多的,专门的摄影基地也越来越多了”,不过,这些打卡点是后来改建的,有些商拍的话还要收费,当知道这么一个真实的复古拍照点,她就赶紧就过来了,“万一红了,说不定要排队呢。”

离开时,我问了门口收银的小哥,才知道这家舞厅已经在杭州坚守了26年。舞厅老板名叫潘财安,今年66岁,年轻时也是文艺青年,属于杭城最早吹萨克斯的一拨人,现在给自己取的微信名叫“萨克斯潘”。

上世纪80年代,他和一帮朋友成立了乐队,经常在新侨饭店、海丰西餐社等场所驻唱演出。1992年,他在文晖路和湖墅南路交叉口开了水晶宫歌舞厅,1995年因为道路拓宽搬到了叶青兜立交桥下,就这么一直开到了现在。

老潘说,刚搬到立交桥下时,大桥还没通车,除了桥面和桥墩,四周没任何围挡。围墙、水电、消防……他一样一样大搞建设,一一过关,才有了水晶宫。

26年弹指一挥间,如今那些同时代的歌舞厅绝大部分早已关门改行,偶尔幸存的也几易其主,惟独水晶宫依旧。

老潘说,水晶宫刚开的时候,生意相当红火,一天五场,场场人员爆满;后来蹦迪、酒吧、卡拉OK等娱乐项目层出不穷,来的客人数慢慢下降了。“现在我这里的客人绝大部分五六十岁,所以早场人最多,有些清晨5点多就来排队了,等着我们开门,对他们来说,跳舞是最好的运动。”

橙友热议

瑾:水晶宫还在啊!哈哈哈,我年轻时叱咤风云的舞厅,从沈塘桥搬到叶青兜立交桥下,以前的寻梦园、丰乐、玫瑰都应该倒闭了吧!老底子的劳保舞厅,也不乏有跳国标舞的高手。

derek:回忆啊,都是回忆啊,想当年,还是劳保舞厅的舞王,真的感慨,很开心还能写这么怀旧的文章。

A周彬:那时候杭城的舞厅跑了个遍!想想真是没白白年轻过!

花好月圆:本人上世纪70年代生,曾在90年代上过舞厅,那时流行跳伦巴、快三、慢四、迪斯科,很好奇现在舞厅流行跳啥舞。

Ray:在这附近长大,也算见证着这家歌舞厅的成长,只是没想到近30年时光一转眼就过去了。

季焱:我在那边上工作了4年,居然完全不知道。

黄黄:曲终人散后,站在舞池里,能听到头顶车辆驶过桥面的轰隆声。

芽豆儿:感叹多少青春不再。

Jacob:城市的多元化,愿保留得更久更久一点,也愿每个群体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舒适的生活休闲方式。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黄捷 文/摄  编辑:吴阳杰
返回
26年弹指一挥间,如今那些同时代的歌舞厅绝大部分早已关门改行,偶尔幸存的也几易其主,惟独水晶宫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