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大新村有望成为历史文化街区 老居民希望老房子能够留下来,成为杭州的新地标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1-08-20 07:27   

image.png

杭大新村俯瞰

8月16日,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与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发布公告,公示推荐杭大新村为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

根据公示,街区暂定范围北至天目山路,东至保俶路,南至曙光路,西约至杭大路及周边一定范围所围合区域,杭大路至保俶路之间的西溪路路段、抗日阵亡烈士纪念牌坊、铁路新村以及友谊新村均包含在暂定街区建设控制地带内。

这个小区如今绿树成荫,在黄龙一带林立的楼宇中显得不怎么起眼,但它曾被视为杭州乃至浙江的一大学术圣地,国学大师姜亮夫、一代词宗夏承焘等多达几十位大师名儒都曾在此居住。

杭大新村变身历史文化街区 是很多老居民的心愿

杭大新村,位于市中心黄龙板块。

从杭大路拐进西溪路,茂密的大树遮挡住烈日,顿时感觉清凉了许多,西溪路上的面馆、炒货店、杂货店一家接着一家,透露着浓郁的市井气息。

路边的一扇大铁门上,张贴着推荐杭大新村为历史文化街区的公告,一些拎着菜或是带着小孩闲逛的居民路过时会停下看上几眼,有的还会拿出手机拍个照。

正买完菜回家的居民老朱说:“这里的很多建筑都是‘宝贝’啊,我们一直都希望这些‘宝贝’能够好好地保护起来,成为历史文化街区那是最好了。”

跟着老朱走进小区内部,这里的建筑分为两种,一种是青砖立面的小楼,另一种是黄色立面的旧式多层居民楼,但都显得十分老旧,有些窗户已被封死,还有一些则破旧不堪,被各种植物所覆盖。

根据暂定的街区核心保护范围,青砖立面的小楼均包括在内,且为拟重点保护的建(构)筑物。黄色立面的多层居民楼则不在保护范围内。

因为大多是为了解决老杭大教授职工们的居住问题而建,附近居民习惯把这些小楼称为“教授楼”或是“专家楼”,它们多建成于上世纪50年代,由苏联专家设计,砖木结构,坡顶洋瓦,显露着那个年代的俄式建筑风格。

2008年,小区内的两幢小楼还被列为杭州市历史建筑,作为20世纪50年代的公寓式住宅,它们反映了近代建筑演进的历史脉络。

老朱从小随父亲一直居住在这里:“这里的房子以前在杭州是数一数二的,铺木地板,还有抽水马桶,住在这里我觉得很自豪。”

老朱说:“10多年前,这里就传出了拆迁改造的消息,很多老邻居陆续搬走了,房子也就空置了,但这些年来一直没什么动作。老建筑不去修缮打理,就会日渐破败,一些院子里长满了杂草。”

这是杭州城市变迁的记忆空间遗存

目前正在挖掘相关历史资源

得知杭大新村有望成为历史文化街区,老朱和老邻居们都非常开心。

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杭大新村能否最终成为历史文化街区,这次公示是一个关键的步骤,目前正在进行相关历史资源的挖掘和收集。

为什么要推荐杭大新村为历史文化街区?

工作人员说:“杭大新村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杭州大学教授居住、生活的历史,是杭州教育发展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溪路旁的抗日阵亡烈士纪念牌坊是抗战历史的见证,这一段的西溪路本身是古代连接杭州与徽州的古官道,还有从杭大新村旁流过的沿山河,它们都是杭州城市变迁的记忆空间遗存。”

此外,周边的铁路新村、友谊新村与杭大新村一同见证了杭州市民用建筑发展史,具有独特的历史和人文价值,为了加强对这里的整体保护,留住城市记忆,因此也列入暂定街区核心保护范围,部分建筑物拟进行重点保护。

老居民们希望老房子留下来

成为杭州新地标

“我们的老房子会不会拆?”“这些老建筑能不能好好保存下去?”

老朱的邻居沈大姐说,10多年前就传过要拆迁,但是一直都没有确切的说法,他们不知不觉又在老房子里住了很多年。

西湖区等相关部门曾提出,杭大新村区域在改造开发过程中,要不断优化实施方案,实现杭大新村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有效结合,重视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作,将杭大新村的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有效保留,并做好居民安置工作。

杭大新村具体街区保护区划范围以及其他相关内容,需由后续《杭大新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进一步明确。推荐杭大新村为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将公示至8月24日,市民若有相关意见或建议,可与相关部门取得联系。

尽管很多老居民都盼望着能够早日搬进新房子,但是他们同样希望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能够留下来,成为历史文化街区的组成部分。

曾在浙大建筑学系任教的居民老苏认为,杭大新村内的小楼,可以保留,并进行保护修缮,尽可能恢复它最初的模样,让后人能够更清晰直观地从建筑样貌,了解这段历史。

老苏还建议,参照上海新天地的开发模式,在老建筑中开设具有与街区整体风貌相符的艺术馆、博物馆、咖啡厅、餐厅,还可以设立杭州大学相关的历史陈列馆、博物馆,使杭大新村区域成为老杭大人永远的家,也成为杭州的新地标。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黄煜轩 文/摄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