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捐赠车牌照 见证车轮上的幸福指数节节高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1-06-10 07:56   

萧山日报讯 曾几何时,能够骑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在街道上穿行是人们的梦想,而如今开着私家车上下班对萧山市民来说是一桩再平常不过的事儿。

几十年来,中国人的出行方式,经过了一个从“脚力”到“车轮”的过程。如今,我们生活中私家车类型已是花样繁多:城乡间飞驰而过、豪华亮丽的轿车,方便搭乘、价格低廉的公交车,招手即停的滴滴车……回首交通工具的变迁,让那些亲身经历和见证了中国经济与城市发展的人们直感叹:“这些年幸福生活来得太快了”。

一沓车牌、一摞驾驶证、一叠购车凭证,近日,市民葛先生将这些珍藏了半个世纪的“宝贝”全部捐献给了区档案馆,从“两个轮子的梦”演变成“四个轮子的梦”,件件实物档案见证了岁月变迁。

“二轮”私家车的岁月记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出行通常只能靠两条腿步行。要是着急赶路,就得花上两毛钱坐为数不多的公交车。不但等车时间长,遇到风雨天气时,连个躲雨的公交车停靠站也没有。“那时不像现在,马路上汽车是很少的,大部分人出行都是步行、坐公交车,或者骑自行车出行。有一辆自行车,是一件很体面的事情,因为自行车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是奢侈品。那时候骑自行车在街上,回头率很高的。”葛先生一边说,一边拿出一块略有褪色的铁制自行车车牌,“1980年的时候,一斤大米大约是1角3分,我当时攒了很久钱买的第一辆自行车是153元。那时候的自行车跟现在的汽车一样,都需要上牌照。”

据葛先生介绍,上世纪80年代,上海产的“凤凰”“永久”牌自行车是大家心目中的名牌,但是这两个牌子的自行车平时只能凭票购买,票子也不是想拿就能拿到的。没有票的人,只能等百货商店在重大节庆日的时候,推出一批凭现金购买的自行车,不过数量很少,每次都要排队抢购,去晚的人可能就买不到了。

“我那时候在靖江工作,坐公交的话每天都要辗转很久。后来有了自行车,因为道路情况不如现在好,5公里的路程也得骑35分钟。虽然每天上下班的时间不短,但从来不觉得累,一路上边骑车边看风景,慢慢悠悠也就到家了。”

摩托轰鸣声里的甜蜜回忆

在很多人心目中,“铃木”牌摩托车是中国摩托车里程碑式的品牌,是一种回忆和怀念,也正是从那时候起,轰鸣拉风的摩托车开始作为一种家庭富裕的象征,逐渐走进老百姓的家中。

1992年,葛先生一家迎来了第一辆摩托车。“我那时候一个月工资是千余元,而摩托车价格是8500元。”经过大大小小的多次“家庭会议”,一番“精挑细选”,最终葛先生一家才决定买下摩托车。“这辆摩托车陪伴我跑遍了萧山各个地方,走亲戚、搬运大小物品都靠它。有了摩托车,30公里的上下班路程,短短30分钟就可以到家。”

就这样,这辆摩托车一路伴随着葛先生一家。直到2010年过了使用年限,被强制报废。葛先生把车子保养得很好,一直也没出什么大问题。“摩托车毕竟有点占位子,家里的东西也变多了,最后报废回收的时候只卖了80块钱。”说起摩托车的处理结果,葛先生显得有些遗憾。“早知道留在家里了,也可以给孩子们看看我年轻时候的拉风设备,闲来无事还能在小区里骑一骑,过把瘾。”

小轿车载着家人驶入快车道

临近21世纪,随着城市交通和汽车工业的发展,加之忙碌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以汽车代步,私家车的数量以惊人的速度与日增长。老百姓的生活也“安”上了车轮,驶入快车道。

“记得我第一辆小轿车在1999年,是一辆36500元的长安厢式汽车。当时小汽车还是一种奢侈品。”葛先生展示着当时车上的车牌,“那时候买车人主要还是集中在大企业、大公司以及相对富裕的私营企业。不得不说,现在不一样了,汽车逐渐成为生活中的必需品,家家基本都有了私家车。尤其是在这几年,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经济水平不断提升,造车成本不断降低,低到几万元的奇瑞QQ,高到几百万的奔驰宝马,满足不同家庭的用车需要。”

桑塔纳、夏利、捷达是当时最热门的“老三样”。“有了汽车我们一家出行的范围也渐渐延伸到了杭州,逢年过节全家出动去探亲。”葛先生拿出了一张1999年时的“养车”清单,“车代办附加费100元,车防雾灯170元,验证费30元……”一张张泛黄的发票记录着葛先生一家的“四轮”幸福生活。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从两轮私家车到四轮私家车变迁的背后,折射着国家的强盛、社会的发展、生活的提高。”葛先生说这也是他捐赠这些车牌的用意所在。

来源:​萧山日报  作者:记者 魏乐钇 通讯员 陈新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