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与江的对望 浙江萧山助力贵州从江全面脱贫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1-04-29 07:35   

浙江日报讯 浙江的萧山有江——钱塘江,贵州的从江有山——月亮山。

前者奔竞不息、创新不止,充分享受了改革发展的红利,长期位列全国百强区;后者生态秀丽、文化独特,却因大山阻隔而沉寂,曾被列入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2013年,萧山与从江结对,开启东西部帮扶协作;2018年,双方响应国家号召开始新一轮紧密型扶贫协作。

从江有所需,萧山尽所能。“(从)江(萧)山携手”在产业培育、医疗变革、教育扶智等多领域全面统筹推进,为从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了极大动力。

串起山乡金饽饽

一条山区公路背后的产业跃变

车子出了从江高铁站,沿着洛贯公路开往从江县城。一路上,九芗大米示范园、食用菌产业园、百香果产业基地等广告牌陆续映入眼帘。“三年前我刚来的时候,这路两边都还是荒地呢。”同车的萧山挂职干部田江波望着窗外发出感慨。

“从江的西部交通薄弱,相对更闭塞,我们希望沿路打造一条产业带,辐射带动西部的月亮山区。”田江波说,洛贯公路是从江县东西向的交通大动脉,最近三年,萧山帮扶的50多个项目中有近六成是沿着这条公路布局的。

至2020年末,洛贯公路变身洛贯产业带,串起山乡金饽饽:带动周边贫困农户11089人增收脱贫,实现累计分红936.39万元。

初见汪葱葱,从他比较随意的穿着打扮,很难看出他的职业。这个来自上海的“85后”,是从江县城“两那”非遗体验工坊、月亮山区加榜乡“两花”梯田民宿的运营负责人。当被问起为什么会选择在从江创业时,汪葱葱眼里满含笑意,顿时精神了:“当我看到加榜梯田的那一刻,脚就走不动了,我感觉这就是中国农村该有的样子。”

在从江县扶贫办的牵线搭桥下,汪葱葱与2家萧山企业合作,开启了“两那两花”东西部协作项目:“两那”是指那山、那人,尤其关注月亮山区的非遗传承人;“两花”则意为花点时间生活、花点时间做梦。

在“两那”非遗体验工坊,38岁的杨秀月正手把手教前来体验的游客制作蜡染饰品。她是贵州省首届民族民间工艺大师,受母亲的影响,从小接触传统蜡染,正式从业二十年,她用蜡刀将水牛、蝴蝶、蜈蚣、飞鸟等大山里的元素,尽数刻画在土布上,再制作成各类衣物、饰品,深受游客喜爱。工坊里有排队等待“取货”的,有现学现卖DIY的,也有留下地址要求邮寄的。

在汪葱葱的脑海里,一直存有一个念想,要打造一个青少年游学IP,把从江的特色元素如侗族大歌、瑶族药浴、原始风景、非遗文化等融合进去,把农文旅结合的文章做到极致。

与从江传统文化一起走出深山的,还有农特产品。

九芗农业是洛贯产业带上的稻米加工企业。企业每年要向农户收购近6万亩范围的水稻,几乎占到整个从江水稻种植面积的1/5。2019年,萧山捐建了能储放4000吨稻米的恒温仓库和两台大型烘干机。

九芗农业负责人夏云刚说:“我们和‘两花’合作开发了一款叫‘野饭’的礼品稻米,极具从江地域特色——梯田鸭鱼稻,网上卖得很不错。”

在中国农业银行萧山分行挂职人员傅奇明的牵线下,九芗产的稻米也顺利进入了农行掌上银行的扶贫商城,2019年以来线上线下的订单量已突破370万元。

随着结对帮扶的深入,更多“黔货”扩大产能。

百香果是从江当地的特色农产品,被称作黄金果,全身都是宝,果肉能制成饮料和果酒,果壳还能加工成果脯。位于从江贯洞镇宰门村的万亩百香果示范基地,最近开始育苗了,王翔每天上午都要过来转转,看看之前教授给育苗员的种苗嫁接技术是否运用得当。

王翔是萧山农业农村局过来的挂职干部,科班出身的他对果蔬嫁接十分精通。现在,王翔挂职从江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只要稍有空闲,他就会钻进基地大棚做起“农夫”指导员。“经过王老师的指导,我们一天能多赚不少钱!”育苗女工奶龙港、廖家秀、梁满祝都是宰门村人,说起王翔来笑得合不拢嘴。

原来,种苗嫁接是计件活,0.3元一株,经过王翔的面授机宜,她们做起嫁接来效率、存活率都大大提高,每人每天能赚110元左右。“每个月能有3000多元的工资,还有接送孩子上下学的时间”,这让奶龙港非常满意,从小务农的她没想到,自己也能成为一名“技术工”。

产能扩大之后产品走出大山。挂职从江县扶贫办副主任的李磊介绍,萧山已扶持了从江食用菌、百香果、铁皮石斛、苗木等多个农业基地,产品也通过多种渠道进入了杭州市场。

“我们打造了‘124N’消费扶贫模式。”李磊介绍,“1”是在萧山建立爱链杭黔-黔东南州农特产品超市;“2”是在萧山从江分别打造“萧从烩扶贫餐馆”和“跨湖楼萧从荟酒店”两大消费平台;“4”是依托萧山商务、供销、国资、财政等四大系统;“N”是紧密对接杭州萧山各机关、企事业单位,联合云集、政采云、线上邻里等线上平台,打造线上线下消费扶贫模式。

最近两年,已有近1亿元的从江“黔货”进入杭州市场,从江5000余户农户从中受益。

回春妙术留得住

几家山区医院背后的医疗升级

山区发展难,难的不光是经济,还有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资源配套。

“蔡院长刚来的时候,我们这里只有普儿科,没有新生儿科。”50岁的韦永茂,如今担任着从江县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主任一职。他跟我们算了一笔账:“之前县里出现危重新生儿病例时,只能往州里、省里送,一辆救护车必须配备一名医生一名护士,出一趟车的费用要近万元,路上还需要花费3个多小时。无论是经济成本还是时间成本,都是病患家庭无法承受的痛。”

韦永茂说的蔡院长,是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的儿科副主任医师蔡勇,目前挂职从江县人民医院副院长。“我是从浙江丽水走出来的山里娃,特别能理解山区老百姓‘有病无处投医’的那种无助。”初到从江的蔡勇就提议,人民医院一定要自建新生儿科。

资金从哪里来?蔡勇开始四处奔波,打听政策寻求支持,积极争取到了上级资金,开始创建新生儿科。

光有场地、设备还不行,人从哪里来?蔡勇从普儿科挑选了1位医生6位护士,组团赴贵州省人民医院进修新生儿科相关业务,确保基建工作、人员培训同步推进,基建完成之时即是开科之日。

在新生儿科病区19床的“保温箱”里,两个多月的小胖墩正扑闪着大眼睛手舞足蹈,时不时咧嘴一笑,嘴角泛起晶莹。两周前,小家伙因流感嗜血杆菌肺炎急诊入院治疗。

“小娃娃昨晚睡得挺香,各项指标也趋于正常,马上就能出院了。”龙圆珍是前一晚的夜班护士,也是当初首批6位新生儿科护士之一,如今已成了科室医护的顶梁柱。“院里刚刚决定了,5月份要派我去湖南湘雅医院学习深静脉置管术。”说这话的时候,护士姑娘略显疲惫的眼里充满了小星星。

同样从无到有创建起新生儿科的,还有从江县妇幼保健院。2019年5月,浙江萧山医院儿科专家俞纯青响应东西部扶贫协作号召,来到贵州黄平县人民医院;2020年9月,通过自主报名,俞纯青又加入了浙江萧山医院医共体从江县帮扶专家组,再次奔赴贵州山区。

“再多医生过来都只是一时的帮扶,只有帮助建立起制度、培养好人才,才能在我们走后留下一笔带不走的财富。这是两次援贵经历给我的最大体会。”新生儿科建立之后,为了更好服务群众,俞纯青力推妇幼保健院就诊流程优化、错时上班,从原来到医生处挂号改为收费处挂号,中午时间要有医护值班,并要求医生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患者就诊等待时间,提升患者的就诊体验。

挂职副院长的俞纯青,总是冲在一线。她用微信建起了从江妇幼保健院育儿交流群,延伸诊后服务,及时掌握患儿家长的需求,即使下班时间也实时在线。从江县城路面多陡坡,有一次俞纯青不慎崴了脚,打了石膏不能走路,因为宿舍在四楼,就打算请假休息两天。但听到微信群里一位家长发的孩子喘息的音频时,她坐不住了,拄着拐杖咬着牙下了楼,赶到医院时已是浑身汗湿,顾不得歇口气,就着手为患儿解除呼吸急促的症状。

今年3月28日,是俞纯青为期半年从江帮扶结束的日子。这一天,医院的同事们、微信群里的家长代表们纷纷来为她送行,有的要送她糯米,有的要送她鸡蛋,还有的把自家养的鸡鸭宰杀打包让她带回萧山。“我要坐飞机,这些东西都不好带的,你们留着自己吃,有空我回来看大家!”转身上车的俞纯青,偷偷抹了眼泪,她说,要不是那天是她老公打“飞的”来接她回家,她真的还想再待个一年半载。

从江县中医院也迎来了重大“升级”。通过萧山区财政局国资产权科挂职干部徐鑫等人的牵线搭桥,中医院借用到了周边约800平方米的国资委闲置房产,为医院分科诊疗提供了空间;争取到东西部帮扶专项资金75万元用于医院电梯加装和设备采购,一举解决病患上下楼的不便;萧山区中医院还先后向其捐赠了麻醉机、手术监护仪、手术台、牵引床等全套手术器械。今年3月1日,在萧山中医院骨科帮扶专家林剑的现场指导下,从江县中医院完成了建院以来第一台手术。

如今的从江医疗,再不是旧模样。自2018年以来,萧山先后有百余位医护人员奔赴从江,助力从江医疗水平实现质的飞跃。

变化不仅出现在城区,更出现在广袤的山区农村。2019年和2020年,传化向从江资助610余万元,援建91所“安心卫生室”,配置中医理疗设备,涉及全县16个乡镇90个行政村近10万人。以“传化·安心卫生室”为试点,传化还每年向村医捐赠一份保额20万元的人身意外保险。目前,传化正在开发村医线上培训和社群平台“安心医家”,免费为村医开展相关医疗业务培训,提升村医能力。同时,萧山还利用区中医院等优势平台,对从江县164个深度贫困村实施了远程医疗全覆盖。

春风化雨润山间

一个山区村落背后的扶贫扶智

有一种艰难,叫困羁于山。在从江,绵延不绝的山脉,带给外地游客的是鬼斧神工的无限风光,但对当地人来说,却曾是千百年来贫苦宿命的封印。

在距从江县城26公里之外,就有一个这样的传统村落——丙妹镇大歹村。

如果说从江是贵州脱贫攻坚最难的县之一,那么大歹就是从江县最难的村,曾是全省最为典型的深度贫困村之一。大歹村有287户人家,人口却达到2047人。平均每个家庭有7口人,最多的一家有11个孩子。加上山高坡陡、耕地稀少、无产业支撑等因素,造成该村贫困发生率一度高达52.56%。

“原来的闭塞,让这个村子成了如今黔东南山区的‘活化石’。”因为分管着县里的文旅工作,田江波全程参与了大歹村的旅游开发规划与起步工作,前后下村60余次,对大歹村的情况了然于胸。“经过省非遗中心调研后发现,这个2000多人的村子,除了非遗曲艺类代表性项目外,其他非遗9大类代表性项目竟然全都有,拥有做文旅项目得天独厚的条件。”

从县城出发,汽车沿着都柳江畔的国道一路向西,拐上一条蜿蜒的新修盘山公路,不远处山坡上醒目的大字“山脊上的非遗走廊”仿佛在说,大歹快到了。车子继续爬坡,便到了位于月亮山区海拔600多米山脊上的大歹村寨门口。

自从去年7月大歹村打开寨门搞起旅游景区,潘世幸便不再外出打工,而是当起了村里非遗工坊的讲解员,负责向游客介绍苗寨的风土人情。

这个由萧山帮扶建设的工坊已成为外人了解大歹村的“窗口”。同行的丙妹镇党委副书记、大歹村驻村工作队副队长张学泰说,村民从原来的不想被关注、不愿跟外人说话,到现在渐渐接受新事物,能打开家门主动迎客,变化已经开始。

“以前到了每年4月份,村里基本没有男人了,都出去打工,现在村里搞起旅游,不少人都陆续回乡来,能在家门口赚钱了。”王建江是萧山区第十中学的英语老师,目前在从江县文旅局挂职,说起大歹的改变也是深有感触,喜欢摄影的他说要用镜头记录下大歹的“前世”与“今生”。

在萧山的帮扶下,村里不仅建起了“非遗就业工坊”和“非遗家庭工坊”,还围绕“如何保护和治理”“怎样让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等问题组织跨界专家探讨,并在专家的指导下,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小到种树和培植花草,大到建设游客服务中心、旧房屋改造成非遗餐厅、恢复苗族鼓楼、开起“夜宿禾仓”胶囊旅店……同时,所有工作都遵循了传统村落保护原则,按照文物建筑的修缮要求——原材料、原结构、原形制、原工艺、原环境,较好地呈现人文和自然状况。

在基础工作推进的同时,人员培训和宣传推广也在同步跟进。借助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力量,拍摄宣传片、手绘旅游导览图,去年7月30日开园时,大歹苗寨的文化内涵、饭稻衣棉的农耕体系和鼓楼、仓房等干栏建筑群,得到了游客的一致赞许,展示的手工艺品也广受青睐。截至3月底,已接待游客1.2万余人次,通过禾仓住宿、帮扶餐厅消费、非遗和农特产品销售等方式帮助农户增收。

“要说东西部协作对从江最大的帮助,其实还是在思想上,萧山带来沿海发达地区的理念弥足珍贵。”在跟夏云刚的聊天中,他总是强调这一点。从前的大歹,孩子能养大已属不易,谈何培养教育。再看如今,“子女要读书,以后有前途”的标语赫然出现在村里广场边的木屋墙板上。距离村寨不到2公里的大歹小学翻建一新,大歹所有适龄学童全部入学。萧山区红十字会还发起“青苗计划”项目,为大歹幼儿园全体学生送来“一杯牛奶、一双鞋子、一个书包、一件冬衣”。

扶贫的根本在扶智。“思想上的转变很难,但我们在这些年里,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从江孩子们的变化。”说这话的,是从江一中物理老师沈扬波,从萧山八中到从江挂职已有1年多。他说,萧山从江的教育结对,是“组团接力式帮扶”,除了引进杭州退休教育专家刘诚平担任从江教育总顾问和从江一中校长外,萧山先后派出了51位骨干教师到从江教育一线,覆盖中小学及幼儿园各个学段。同时,吸引150余万元社会资本,先后设立针对优秀师生奖励的“绿满萧从助学基金”和“奔竞教育基金”,解决困难家庭师生的后顾之忧。

统计显示,2020年从江一中高考成绩实现史无前例的突破,一本上线90人,增长25.37%,二本上线480人,增长27.85%。“从江已有近20年没出过一个清华北大毕业生了。我们期望通过接力帮扶,有所突破。”沈扬波的言辞中透露着坚定。

志合者,不以山江为远。随着去年底从江的脱贫“摘帽”,萧山与从江携手八年的“脱贫路”也将告一段落,但两地因帮扶而结下的友好情谊将始终不断、历久弥新。8年,在时间长河中不过弹指一瞬;8年,带给从江的却是日新月异的变化和振奋人心的成就。那片连绵幽远的绿色群山,正释放出前所未有的强大动能,在奔向小康生活的征程上,一路向前。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吕耀明 蔡卡特  编辑:高婷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