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间蕴含大千世界
“当年,我是富阳礼源中心小学集邮兴趣小组的会员,经常会去收集一些伟人像章、老邮票和铜钱。初中开始收集年册,直到高中毕业,一直在集邮和收集像章。”丁旭君说,因为喜欢收藏,放学回家就不会像其他男孩子一样到处乱跑了,而是喜欢在祖辈和父辈的物件堆里翻来翻去。
无论什么时期的古玩艺术品,你只要渗透到它的文化里面,就是一种境界。至今,丁旭君还记得集邮兴趣小组老师的一句话:方寸之间知世界。一个人选择了收藏,实际上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真正见功力的收藏,需要多方面的条件,眼力、财力、运气,都是必不可少的。
1998年,丁旭君前往江西九江抗洪现场做志愿者,扛过沙包,泡过方便面,补过鞋。七天七夜,他结交了一群来自福建、江西等地的朋友。这些朋友在日后给他打开了红色收藏的大门。“如果不是这些朋友的指引,我可能找不到那么多的藏品。”
2002年,国内刚刚开始兴起红色收藏。当年的丁旭君,已经通过努力赚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有了购置更多藏品的资本。在景德镇寻觅“7501”瓷碗这件藏品的过程中,丁旭君意外得知还有300多件瓷板画、瓷盆、瓷瓶。他去看了以后,毅然花了60多万元全部买下。随后,丁旭君通过朋友的导引,走遍中国大地,陆续购入了很多珍贵的红色藏品。
凡事皆有缘由。丁旭君告诉我们,他爷爷倪如彭(原名丁如彭)曾是一名新四军战士。通过收藏,丁旭君仿佛一次次穿越时空隧道,回到那个炮火连天的岁月,他倍感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红色的脉搏在富春江畔跳动,70多年过去了,仍然强劲。
丁旭君的红色收藏之路,一走就是30多年。他给我们分享了收藏路上收集的故事。
1934年,有位负责印刷工作的红军战士在长征前叮嘱妻子:“8个版本的整版试印邮票和文献资料,你保管好,我回来还要用的。”妻子牢牢记住了这句话。同时,他留下了一套市面上流行的邮票用来寄递信件。随着时间推移,寄到第三封之后,就没了音信。一版9张的邮票,就这样剩下了6张。妻子每天去村口等丈夫归来,这一等,就是整整75年。这8个版本的邮票被她藏在了挖空的房梁中,得以保存下来。
在收藏路上,丁旭君常常会有喜欢的藏品,却因为钱不够而懊恼;也常常由于凑够钱买到了钟爱的物件而欢欣雀跃。更有些缘分,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富阳区兴华红色文化展览馆共设8个展厅和一个初心讲堂。馆内藏有大量珍贵的实物以及作品,漫步其中,放眼望去,一幅幅、一件件藏品都好似一个个故事,为我们讲述那个时代,把我们带进“红色记忆”。
“每一件都是我的孩子,每一张泛黄的资料背后,都有属于那个年代的珍贵画面。虽然现在不少人登门愿高价收购,但我都拒绝了——黄金有价,红色文物无价。收藏对于我来说,不仅是爱好,更是对红色文化的一种传承。”丁旭君说,“若不是遇到有心人,我们也收不到今天这些藏品。我要让这些宝贵的藏品更好地发挥它们的社会价值和教育作用。这也是我办红色文化展览馆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