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觉成全国中小学生老大难问题”上了热搜 教育“内卷化”,问题到底出在哪?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1-03-09 07:53   

都市快报报道 昨天,“缺觉成全国中小学生老大难问题”这一话题上了微博热搜。民进中央副主席、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陶凯元委员,在政协大会发言指出:中国学生学业压力大、生活满意度低。外界过度竞争,内卷化带来的焦虑,传递给青少年。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教育“内卷化”成为关注热词,这是来自于经济领域的一个词,就是常说的“边际效益递减”。这个词由“Involution”一词翻译而来,其实说的就是一种停滞、衰退或者退化的模式。

民意直通车“直通2021全国两会”特别策划第四期:聚焦教育“内卷化”,政府、学校、家长、学生,“减负”的错位矛盾点到底在哪里?

请全国政协委员、校长代表、市民网友,一起来说说。

代表委员说

总书记“下团组”,3月6日,参加了医药卫生界、教育界联组会,现场政协委员就“唯分数论”的评价机制、校外培训乱象、优质教育资源分配、家长焦虑等问题作了汇报。

杨华勇和盛颂恩是在场的两位政协委员,针对教育“内卷化”问题,他们有话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杨华勇

我认为,“十四五”期间,浙江要走在深化教育改革领域的前列,率先探索素质教育落地的途径与方式。

首先在继续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要加快教育评价改革,尤其是继续深化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大力发展素质教育,还青少年一个幸福的童年与少年,培养出学生创新能力和健康人格。

要建立健全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真正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从根本上解决校外培训乱象的问题。

同时,要探索落实与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现有的科教文化场馆应该免费向中小学生开放,把课堂搬到展览馆、美术馆、博物馆与科技馆等。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浙江省委会副主委、浙江工业大学教授盛颂恩

浙江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义务教育基础,城乡均衡发展也走在全国前列,建议浙江省花更大力气去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着力消减社会越来越严重的教育焦虑。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完善补偿机制,促进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均衡,缩小城乡、县域、校际之间的教育水平差距。

二是加快全面推进高中均衡协调、特色化、多样化发展,改革中考办法,为学生多元发展提供必要的通道。

三是系统推进、全链条完善职业教育发展通道。创新职高、普高与高职、普通高校的校际互通机制,提升职高专业质量、办学水平与社会吸引力。

四是继续推进高校自主招生,引导高校减少专业门类、专业数量,走特色化、专门化发展道路,为高校自主招生考试提供尽可能大的政策空间。

校长说

为什么会出现教育“内卷化”?重要原因在观念问题

杭州保俶塔实验学校校长 周华松

教育“内卷化”是一个系统性问题,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观念问题。

一是教育观。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太过强调分数、升学、学科质量,把教育仅仅当作传授知识的过程。其实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

一味地追求分数,能给孩子带来一时的成就,但却给不了影响他一生的健康身心和良好德行。考个好分数,上个好大学,今后就一定成功吗?人生就真的幸福吗?我想二者是不能画等号的。未来我们的社会,一定不需要只会读书的人,但肯定需要有综合素养的人,他成绩不一定最好,但有领导力,有很强的创新精神,有坚韧的品格等等。

二是学生观。就是怎么看待我们的学生、孩子,他们其实是正在发展、正在成长中的人,对于他们的培养是“慢”的艺术,不能急功近利。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不能让他们过早学接受不了的东西,过度学承受不了的东西。

三是人才观。就是到底怎么样才算成才?家长个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是比谁的孩子优秀,而是比谁的更优秀,可最终大部分人相比父母的期望,都成了“失败”的人。

观念决定行为,学校、家长和全社会观念扭转了,不再把教育看作一个结果,学习只是一个过程;不唯考试成绩,追求全面而又个性发展;不过度制造升学焦虑,接纳孩子成长中的不完美,相信教育“内卷”现象就会改善很多。

让不同行业的人得到社会尊重,才是我们教育所追求的

杭州时代小学校长 唐彩斌

教育“内卷”本质上是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引发的具体情绪体现,主要原因就是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家长向往的孩子发展通道比较狭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学校办学水平差异比较显著等引起的优质资源挤兑与恐慌。

学业不是学生成长的全部,社会的全面进步,需要三百六十行的人才,每年被清华北大录取的大概占0.03%,被一本录取的大概占5.9%,让这么多孩子钻这么小的针眼,是非常残酷的,破除“唯分数论”,让我们的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不同行业的人得到社会的尊重,才是我们教育和社会所追求的。

网友说

有家长把当下的教育焦虑形容为“内卷化”,太害怕被比下去了,这种情绪上的绑架让你被迫加入“学历军备竞赛”中。比如幼儿园“内卷化”,孩子刚出生就去排队,大班开始到各种培训机构“幼衔小”,生怕输在起跑线上。如此种种,最终整个教育生态都受到了影响。

聆雨子 高校教师 自由撰稿人 80后

内卷的本质在于对“争夺”的放大,而教育最大的价值其实恰恰应该是寻找和实现自己、不是碾轧别人,所以“内卷”这个词天生就是反教育的。现在的家长,太热衷比较,也太害怕被比下去,几乎所有的行为动机(比如报一堆培训班)都来自于“周围的人都这样做了”。

不过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选择。我对孩子的成长,从来都抱定从容、随缘、享受过程、不问结果的态度,不要用别人的得失和偏见来定义自己的选择。

何远 律师 80后

“内卷化”并不是一个新问题,仍然是应试教育的表现。对于无法给孩子在就业和前途上提供多少实质帮助的普通人家来说,考进什么样的学校,基本就决定了孩子能够获得多少教育资源、毕业后是否能够顺利找到一份工作。这是非常现实的想法。

但设身处地想,既然父母自己不会无休无止地工作,也同样不应该苛求孩子一刻不停地学习。户外运动、体育锻炼、文娱活动,都是父母在周末和节假日陪伴孩子的好选择。

高洁 全职妈妈 80后

我是一路被周围的人卷进“漩涡”的。小学前没上过补习班,三年级,女儿说她的好朋友都在学奥数,我就跟风去报了,当时我们中最鸡血的家长,一个月培训费五千元,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可现在看看自己,数、英、科一对一,语文小班课,一周培训费两千多元。

不过培训班之间转场子的空隙,我会带她逛街吃饭放松一下,所以蛮少听到她抱怨。个人觉得,多学一点无可厚非,辅导强度因人而异,孩子的性格能力、家长的辅助调节,缺一不可。

杨海锋 高校教师 70后

有人把教育内卷化比作练“葵花宝典”,大家明知练这种功是在内耗,是在毁孩子童年,但大家还是拼着孩子的命练,为什么?因为你不练别人练就把你打败。这种困局如何破?

我觉得从社会角度,要给民间更宽松的办学环境,给人更多元的出路,不要都引到一个擂台上去练武、比武,要让社会能在考高分这个擂台之外,生长孕育出更多真正有利于孩子成人成才的教育生态。

沈钢 中小学教师 90后

所谓的教育“内卷”,在我看来就是学校,更多的是家长,对于孩子的期盼过高,甚至达到了拔苗助长的地步。

我认为,好的教育,应当是因材施教。根据孩子的兴趣来发展职业,继而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树立优秀的人格,来回报社会。

邱彬鑫 教育机构从业者 90后

我们越来越多地能看到大学生去送快递、送外卖这样的新闻,也能看到博士毕业生应聘辅导员,清北硕博生去中学教书,去街道办就职。我们说这就是“内卷”。我们无法接受自己十二年寒窗苦读考入大学,毕业后依然是一个普通人。这与我们的父母亲告诉我们的不一样。

这其实是我们既往的认知,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我们不能身子进入了普及化,思维和观念还停留在精英化。而是应该很高兴看到:我们的子女有高水平的教师来教育,城市的管理有更高水平的行政人员来服务。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殷军领 朱振辉  编辑:高婷婷
返回
昨天,“缺觉成全国中小学生老大难问题”这一话题上了微博热搜。民进中央副主席、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陶凯元委员,在政协大会发言指出:中国学生学业压力大、生活满意度低。外界过度竞争,内卷化带来的焦虑,传递给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