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发布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调查报告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1-01-05 09:03   

余杭晨报讯 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发展乡村旅游……近年来,余杭围绕“三个全域”建设,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努力打造乡村振兴的“余杭样板”,村民生产生活条件获得极大改善。

为深入了解余杭区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情况,加强战略实施情况的监测,国家统计局余杭调查队近期开展了“余杭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调查”,按照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从产业发展、生态人居、乡风民俗、社会治理、生活条件五个方面入手,对各镇街的乡村振兴情况进行评价。

产业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根据随机抽样原则,统计调查队对16个涉农镇街所辖全部175个村集体,以及辖区内部分村民开展全面调查。

调查显示,我区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持续提升。2019年,全区175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合计为57252.4万元,村均收入327.2万元,比2018年村均收入增长21.6%。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主要来自土地流转收入和房屋出租收入,来源具有可持续性。

造血式“消薄”成效显著。2019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70万元以上(含70万)的有149个,占85.1%;有26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70万元以下,为集体经济薄弱村,占14.9%,比2018年占比下降25.9个百分点。

根据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客观因素,余杭区所有乡村可分为融城发展型、集聚提升型、特色保护型三类。不同类型的乡村根据自身特色实行差异化发展模式,不搞一刀切。

在三产融合发展方面,余杭区作为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通过挖掘当地自然生态、历史遗产、地域人文、乡村美食等资源,让不同产业互相融合,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绿色农业,涌现了许多农文旅融合发展样板。

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最终目的在于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村民对集体经济的满意度是产业发展是否兴旺最直观的体现。调查显示,村民对本村村级经济发展情况、村内产业布局情况、带动村民就业增收情况的满意度分别达99.4%、99.2%和97.6%。

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推进

在港南村的绿荫下划船,去双桥村、永安村体验农耕野趣,到径山村感受品茗参禅,到青山村共建“未来乡村”……这几年,余杭坚持高质量高水平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走在前列。  据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已完成121个精品村、6个精品区块建设,获评省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区;已拥有A级景区村庄107个,其中3A级景区村庄25个。100%的村已经进行农村厕所改造;99.4%的村已实现合格饮用水全覆盖;95.4%的村已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80%的村已经建成规范化村卫生计生室。

同时,余杭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保理念,推动绿色发展,通过环境治理措施倒逼产业转型。如运河街道新宇村盛家港,引进经济效益更高的莲藕替代污染大的水产养殖,把2400亩甲鱼塘和黑鱼池变成3100多亩莲池,同时带动起了旅游人气,街道因势利导营建大量游步道,将运河以北四个村统一纳入精品区块建设。

调查显示,村民对本村环境卫生情况、交通出行的便捷性、道路的整洁完好度及定期维护情况、污水排放治理工作的满意度分别高达99.2%、98%、98.8%和99.8%。

文明乡风进一步树立

余杭作为良渚文化的发源地,在守护与传承文化遗产的同时,持续打造现代公共文化事业,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调查显示,所有村都制定了村规民约,82.1%被调查的村民知道并熟悉本村村规民约;88%的村已被评为区级以上(含区级)文明村;32%的村被认定为党性教育基地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良好的乡风离不开村干部发挥带动示范作用,89%被调查的村民不认为本村干部在婚丧嫁娶时有搞特殊化。

文化礼堂不再只是一个文化活动场所,已经成为一个与美丽乡村、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紧密结合的场所。自2016年开始,余杭区在标准化建设基础上,每年安排一批已建成的文化礼堂按照“一村一品”“一堂一品”重点提升,打造特色礼堂。调查显示,截至目前87.4%的村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村民对本村社会风气、村民文化素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满意度分别达到99.2%、99.2和99.4%。

乡贤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扎根于中国家乡的母土文化。乡贤以自己的经验、学识、专长、技艺、财富以及文化修养参与乡村振兴。调查显示,85.1%的村拥有乡贤,乡贤积极参与到乡村共治共享中。如中泰街道打造出“乡贤说”品牌项目,把乡贤分为宣讲、文艺与调解三类,从事理论宣讲的乡贤们,通过身边的例子,用接地气的语言宣传基层治理中心工作。

基层治理能力进一步加强

完善乡村治理,实现乡村治理法治、自治、德治“三位一体”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调查显示,98.2%的村已建立村级党组织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97.7%的村已开展“建最强支部、做最美党员”创建活动;目前乡村共有党员约2.42万人,占乡村户籍人口的4.2%,村均138.3人。86.3%的村民认为本村党员干部充分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13.7%的村民认为本村党员干部发挥了部分示范带动作用。

余杭不断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全面推动“三治融合”,推进“四个平台”建设,现代化治理水平不断提高。调查显示,2019年97.7%的村全科网格建设达标率100%;村级项目资金第三方监管、送法下乡和农村普法教育已经实现全覆盖。村民对本村办事服务效能、村务公开情况、社会治安情况的满意度分别达99.8%、99.6%和100%。

基层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直接体现。调查显示,99.4%的村民认为本村已建立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村级民主管理制度。其中,径山镇小古城村践行十几年“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议事制度是余杭区深入推广的典范。

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收入是决定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全区城乡一体化迈出新步伐,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调查显示,2013年以来余杭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持续快于城镇。2019年余杭区城乡居民收入比1.65:1,比2018年的1.67:1继续缩小。

社会保障覆盖率较高。调查显示,87.4%的村户籍法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0.0%以上;近六成已实现户籍法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村民对本村养老服务、医疗服务、扶贫帮困社会救助、乡村教育状况的满意度分别达99.8%、99.4%、100%和98.8%。

随着收入稳定增长、社会保障程度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村民获得感较高。调查显示,40.6%的村民能够获得村集体收益,86.5%的村民对当前的生活水平满意,12.4%的村民基本满意。

调查分析人员建议,下一步要在促进城乡全面融合发展、乡村产业兴旺、完善乡村人才振兴机制、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基层自治力量等方面持续深化,努力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余杭样板”,更好助力余杭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来源:余杭晨报  作者:记者 凌怡 通讯员 蒋聚青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