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 共建共治共享 推进全域治理现代化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0-12-04 10:02:29 Fri   

浙江日报 当前,杭州市余杭区正加快推进全域治理现代化建设,持续深化平安余杭建设,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余杭大地上,众多镇街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子。

五常街道:坚持创新赋能 探索整体智治

杭州市余杭区五常街道位于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核心区,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目前辖区内有20余万实有人口,其中15万人是新居民。

大量人口涌入,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催生各类社会矛盾。面对复杂治理局面,应如何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以实现治理报表与经济报表高分同频?

近年来,五常街道坚持制度和技术两翼创新,以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为核心载体,通过激活“三源”治理细胞、延伸治理末梢、链接数字赋能,形成“五常十八招式”治理闭环,不断提升整体智治能力。

在余杭区构建区、镇街、村社三级综治服务中心体系下,2019年底,五常街道实现了街社两级综治服务中心全覆盖,让老百姓遇到问题能有地方“找个说法”,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

五常街道有关负责人介绍,除供给共性服务外,还结合实际创新服务方式。比如,在街道职能科室工作人员常驻、轮驻、随驻综治服务中心基础上,该街道强化对各类热点、难点问题的分析研判,结合集中“升温”、近期接待同环比来访等指标,实行职能科室阶段性入驻。“比如9月开学前,各类教育咨询会增多,分管教育的科室工作人员就提前并连续入驻,为百姓提供服务。”

住宅小区是城市“微治理”的关键。2019年底,在街道、村社两级综治服务中心全覆盖的同时,五常在街道和社区层面分别成立小区共同治理办公室和社区分中心,作为综治服务中心的延伸,将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开发商、业主五方协同治理作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突破点,实现源头治理,形成“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局面。

在此基础上,通过试点推广“智慧五常小区共治”系统、开设“你提我办流动巴士”,畅通政府与居民沟通渠道。在引入“小区共治”模式后,五常辖区内某小区结束近一年托管,重新搭建起了业委会、物业和居民之间“信任的桥梁”。

数字化已成为城市治理新引擎。在制度创新的同时,五常街道充分发挥数字经济优势,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实战为出发点,通过数字赋能向智慧要能力,不断思考和探索“整体智治、唯实惟先”在基层的实践。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在全省“一图一码一指数”精密智控框架下,五常街道结合自身实际,构建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疫情防控精密智控体系。如今,五常将这一精密智控体系向社会治理领域全面推广,充分将“数据大”转化为“大数据”,构建一个现代治理“大脑”——“智慧五常”,并将逐步接入杭州城市大脑·余杭平台。

五常街道有关负责人表示,该街道将继续完善综治服务中心体制机制,通过创新赋能、数字赋能基层社会治理,实现风险管理有重点,从而构建平安、绿色、健康于一体的街道“云治理”,不断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 (万建丹)

仁和街道:提升环境面貌 规范商户经营

夜幕降临,杭州市余杭区仁和街道双陈村计家坝附近的临时市场迎来了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刻:规范经营的商贩“驻扎”在整齐划一的摊位上,不少村民正穿梭于各个摊位前选购鲜肉、果蔬和各种日常用品,琳琅满目的商品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

集中规范经营的临时市场,不仅为周边村民带来购物的便利,更为原本散在各处的商贩带来了合规经营的平台。李贵良卖水果多年,此前一直奔波在仁和、良渚周边的大街小巷。“现在有了固定的摊位,心里踏实了,也没了安全隐患。我相信只要诚信经营,生意肯定能越做越好的。”现在他的摊位吸引了很多人,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计家坝临时市场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可容纳110余户商贩。该临时市场的启用,源于仁和街道积极推进社会治理,结合“城市环境大整治、城市面貌大提升”百日集中攻坚行动深入开展“三服务”活动。

双陈村靠近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是外来务工人员的聚集地。随着实际人口不断增加,附近的流动商贩数量不断增多。仁和街道有关负责人介绍,仁河大道是区域内一条主干道,但此前存在商贩路边无序经营的情况,不仅挤占了公共空间、埋下了安全隐患,也影响了仁和街道的城市容貌。

如何破解这一治理难题?在多轮实地调研、开门问计后,仁和街道决定打造临时市场,在不影响村民日常购物的同时,实现商贩规范经营。

前期,双陈村联合相关部门对流动商贩进行排摸、登记,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在辖区内规划设置了临时市场;随后又召集商贩统一抽取摊位号码,引导商贩进入临时市场规范经营。“除了安排专人维护、网格员协助外,进入临时市场的商贩还需签订经营承诺书,承诺自觉遵守相关管理规定,不影响交通和环境卫生,不使用高音喇叭招揽顾客等。”双陈村党委主要负责人说。

无独有偶,在仁和街道的云会村,入夜后的临时夜市平台灯笼摇曳、霓虹闪烁,烧烤、水果、服装、日用小百货等近50多个摊位吸引了不少村民来这里选购、就餐。据悉,该临时夜市平台搭建完成后,由云润乡村旅游公司进行管理,派人员轮流值班。试运营以来,越来越多的流动摊位实现入场经营,集镇环境和交通秩序得到很大改善。

在仁和街道的有序引导下,充满市井气息的临时市场应运而生。据悉,为推动城市面貌提升,仁和街道以“三服务”为抓手,以规范化管理为原则,因地制宜统筹规划设置临时市场,进一步满足老百姓的消费需求,激发夜经济活力。截至目前,仁和街道辖区内共设立临时市场2处,引导200余户商贩入驻规范经营。(余鹂文)

闲林街道:做实基层宣讲 提升治理效能

“在我们闲林,大部分可回收的垃圾都可以通过虎哥回收,不仅保护环境,还能赚积分到超市兑换日用品。平日里扔垃圾,要将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开。”近日,在杭州市余杭区闲林街道,举办了一场与垃圾分类有关的科普宣传活动。该街道的垃圾分类志愿者,仔细地向坐在台下的听众讲解着垃圾分类的知识。

垃圾分类是“新时尚”。在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中,做好宣传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闲林街道充分借助“林下·讲堂”品牌,将垃圾分类工作融于基层理论宣讲中,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解好、宣传好。

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而要提升基层治理效能,重要一环就是转变基层群众的思想观念,通过宣传教育引导群众的社会实践行动,从而有效规范其社会行为。

从2015年以来,闲林街道以“林下·讲堂”基层理论宣讲团为抓手,进一步拓宽宣讲渠道、扩大受众群体、提高宣讲影响力,结合全域美丽、美丽城镇、平安建设等中心工作,逐年推出“菜单式”点题宣讲、“林下讲堂四季行”、理论宣讲直通车等新形式,以线上线下多维互动的方式提升基层理论宣讲水平,擦亮“林下·讲堂”本土品牌,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目前,该街道已开展基层理论宣讲活动200余场,参与人数达8万余人次。

打造多元阵地,培养基层宣讲员队伍。在阵地建设上,闲林街道整合现有基层党校、文化礼堂、社区文化家园、企业文化俱乐部等资源。在队伍建设上,通过组织各类宣讲技术大比武,发现和选拔一批政治素养好、理论水平高、宣讲能力强的宣讲员,营造人人敢讲、人人能讲的良好氛围;同时,在聘请名师顾问的基础上,邀请乡贤、专家、百姓名嘴为宣讲队伍授课,提升宣讲队伍的综合素质。

打通线下线上渠道,夯实基层宣讲基础。线下,充分发挥文化汇演、乡贤议事堂、宣讲直通车等载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定时定期开展宣传活动,将宣讲送到村民家门口。线上,充分发挥街道官方微信平台作用,拍摄《小公筷大乾坤》《小公筷大文明》《节约粮食》等系列原创微视频等进行网络传播,实现理论宣讲从“大喇叭”向“随身听”转变。特别是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严格防控时期,闲林街道还推出《开讲啦!》网上公开课,由援鄂医护人员开讲第一课,之后便形成领导干部讲党课、专家学者讲理论、百姓名嘴讲故事、先进模范讲事迹的模式,让理论宣讲“贴地行”,让群众愿意听、听得懂。

此外,闲林街道还在余杭区率先推出“点单式”宣讲。结合“三服务”活动,定期收集群众需求,形成“你点我讲、按需授课”的良好氛围。

闲林街道有关负责人表示,该街道将继续创新方式方法,探索基层理论宣讲新路子,助力基层治理现代化。(高蕾汤葛月人)

径山镇:培育共同体 以治促发展

近日,在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第三届前溪丰收节上,该镇全力打造的六大共同体集体亮相,开展农特产品集中展销。

这已不是六大共同体首次协同发展。今年国庆期间,它们共办活动,成果转化效益明显。区域内累计接待游客数达27.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589万元,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9.8%和17.9%。

什么是共同体?“共同体是径山基层民主协商的升级版。”径山镇党委主要负责人介绍,借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该镇将身份基本相同、产业基本相近、地域基本相连、文化基本相通、利益基本相关的主体作为一个共同体来发展。

目前,在径山镇已形成了六大共同体,分别是径山书院共同体、古城慢谷旅游环线共同体、禅茶一村共同体、六谷民食民宿集聚区共同体、田野牧歌共同体、梅秋里产业共同体。

为何要培育共同体?近年来,径山镇大力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全镇民食民宿、各类体验农业园区蓬勃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同行竞争、服务参差不齐、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为破解发展困局、提升整体服务水平、实现协同发展,径山镇围绕“富美径山”发展战略定位,以党建为引领,探索从广泛协商到定制协商,培育乡村治理共同体,以基层之治破解发展之困。

为更好推进共同体建设,径山镇还探索出“以资源共享为基础、以管理共治为手段、以公约共守为准则、以环境共护为保障、以增收共富为目标”的“五共”推进路径。“比如食宿场地、停车泊位、果蔬园地,由共同体成员统一调配,利益共享;共同体成员一起参与畜禽禁养、垃圾分类、庭院整治等公共事务长效管理;我们还制定共同体公约,共同体成员必须严格遵守。”径山书院负责人董国民说。

“共同体建设的核心是党建引领。”径山镇党委主要负责人介绍,该镇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构建了“镇党委—共同体功能性党支部—村户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架构,高效推进自治、德治、法治、智治“四治融合”。为从制度上夯实共同体建设基础,径山镇还建立了“一个统一目标、一套工作专班、一套议事机制、一套考核体系”相结合的“四个一”工作制度,为六大共同体的发展保驾护航。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共同体以治理促发展,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高效能治理的同频共振。“大家的目标都是一致的,通过打造共同体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增加农户在家门口就业、创业机会,实现村强民富。未来,我们将在全域范围内发展壮大共同体这一模式,甚至推广到整个大径山乡村国家公园范围内,实现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径山镇党委主要负责人信心满满。 (金鑫)

百丈镇:抓“诉源”治理 促矛盾化解

近日,杭州市余杭区百丈镇司法所从诉源治理角度出发,成功在法庭开庭前调解了一起诉讼案件。据悉,2019年,因对征迁工作不了解等情况,该镇11名村民与镇政府产生矛盾,遂向余杭区法院提交诉状,将百丈镇政府告上了法庭。

“诉源治理工作就是调解优先、诉讼断后,使纠纷止于未发、止于萌芽,有效避免和减少矛盾的发生。”百丈镇司法所所长胡飞说。目前,11名当事人已息诉,实现了“隐患不出网、纠纷分级调、案件庭前解”的预期工作目标。

“此次庭前调解成功,不仅化解了当事人对镇政府的不满,更起到了调解一案、化解一片的良好效果。”胡飞表示,这是该镇近年来持续推进诉源治理有成效的一次集中体现。

百丈镇位于余杭区西北部,是典型的山区镇。近年来,该镇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发展农文旅产业,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是,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该镇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利益主体日益多元,社会治理工作也面临着挑战。

推进诉源治理,是百丈镇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我们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完善诉源治理工作机制,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源头、化解在诉前。”该镇党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该镇不仅将访源、诉源、警源相结合实现“三源融合”治理,还积极将基层治理工作与“三服务”活动相结合,主动供给更优质的服务,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基础作用。百丈镇不断加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规范化建设,积极探索创设更多契合本地实际的新型人民调解组织,成立了警民联调、访调、农家乐调委会、出租房调委会等调解组织。与此同时,大力推进政府购买人民调解服务工作,聘用13名专职人民调解员,优化人民调解队伍结构和素质,完善“以奖代补”等奖励机制。

持续优化整合各类调解资源。整合村退休干部,司法所、派出所退休同志,心理咨询师等服务力量,百丈镇在镇级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服务大厅设立调解服务窗口、法律服务窗口,成立好主意调解工作室。同时,定期对调解组织、调解人员工作成效进行统计、考核,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不断完善、优化组织,提高调解水平,从源头上减少信访、诉讼等增量。

不断健全纠纷化解联动机制。在余杭区统筹部署下,百丈镇已建立镇、村两级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和部门双向互动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对重大疑难的矛盾纠纷,余杭区法院、司法局会及时提供线上指导及上门服务。通过走访当事人,开展法制宣传、指导调解、司法确认,大力开展诉前调解,实现矛盾纠纷化解联动,使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 (常乐平)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