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302个老旧小区完成改造 这些改造亮点与特色值得一看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0-11-25 07:14   

每日商报 全市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是今年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之一。根据计划,今年杭州要改造老旧小区300个,改造面积超1200万平方米,受益居民约15万户。

昨天,记者从市建委获悉,截至11月20日,全市实施改造提升老旧小区302个,完工率100%,全面完成2020年老旧小区改造民生实事任务。

增加公共服务空间、设置无障碍及适老性设施、注重文化挖掘、引入专业物业管理……在提升环境的同时,各个小区根据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增添了不少个性化的元素,形成了一套适合杭州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实践经验。

今天,我们精挑细选了几个已完工的老旧小区,一起来看看它们的改造亮点与特色吧。

麒麟街小区:环境大变样,“老味道”不变

今年3月份,武林街道麒麟街小区启动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这是下城区今年首个开工的旧改项目,涉及凤麟社区、中北社区麒麟街沿线18幢房屋、52个单元的653户居民。历经半年的整改,从里到外,社区焕然一新。

值得一提的是,在改旧换新过程中,麒麟街小区围绕“麒麟观古·老城生活”主题,深入挖掘观巷、麒麟街的历史人文典故,为小区居民呈现了“老底子”的韵味。

具体来看,不仅设计了建筑立面景观,修整了英雄浮雕文化长廊,还添置了一些古色古香的老物件墙,放置了凉亭、石凳、路灯杆等特色城市家具,并在凤起路口和麒麟街两侧引入了麒麟石像等元素符号,将古典情怀、市井文化、现代文明融合得恰到好处。

走在街上,原先两边纷繁杂乱、新旧不一的店铺招牌,如今变成了统一的木质牌匾风格,配上楷书大字的布旗,让小巷重温具有南宋风韵的市井烟火味。短短几百米的麒麟街小巷中,如今可以打卡网红咖啡店、寻历史古迹、参观文化墙,让路过的市民游客不禁感受到老武林的味道。

“旧改文化景观的设计在于,突出功能性的同时兼顾美观和文化意义。”武林街道城管科旧改办科长杨紫江说,麒麟街小区的改造,老味道很足,为居民留下了回忆,展现了武林的乡愁。

为了让这里的居民更有归属感、舒适感和未来感,本次旧改还翻新了老楼旧街,补全了养老、托幼、活动休闲等配套用房;增加了文化活动场所,将自行车库改造成了口袋花园,让居民下楼有事干;还扩容了公共空间,新划了停车位。

河西南38号院:居民出资共同打造精致小楼

河西南38号院位于上塘河西侧,有3栋多层居民住宅楼,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回迁房,共有75户居民。

由于年代久远,老旧小区的通病这里都有,比如,楼间距窄、电线私拉乱搭、车库杂物堆积如山、停车位严重不足等。改造后,小区原本外露的电线不见了,破旧的管道换新了,停车位也增加了不少。

与其他小区不同的是,河西南38号院改造时居民也出资了。“我们小区是唯一一个居民出资进行旧改的。”打铁关社区书记盛珺说,这就使居民很有参与感和责任感。

据了解,关于出资,一楼居民每户出800元,二楼及以上每户出500元,打铁关经济合作社股份公司出资10万,其他费用由政府承担。“居民出资就是对旧改工作的支持。我们是在改造完之后,居民满意了,社区才收钱的。”盛珺补充说。

在改造的过程中,社区还充分尊重居民的意见建议,让居民的钱不白花。施工前,街道、社区共组织开展通过各种形式的问卷调查、座谈讨论、专题协商、上门解答150余次;在改造过程中,街道、社区负责人同时与施工、设计、居民一同商讨方案,多次修改设计稿。

居民周强说,之前动过搬家的念头,现在改造完了觉得小区精致舒适了很多,“我决定留在这里了。”

采荷街道:引入“金牌管家”实行长效化管理

老旧小区改造后该如何实施长效化管理?江干区采荷街道的做法值得借鉴。

采荷街道老小区较多,由于建设年代久远、基础设施老旧等原因,普遍存在“小、乱、散”的管理现状,条块分离,边界模糊,缺乏统一专业物业管理。

今年年初,涉及紫藕村、红菱村、玉荷村、青莼小区等4个小区的红菱社区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启动。改造后,外立面统一了,小区道路更宽了,绿化更丰富了,各种电线乖乖“住”进管廊里……

同时,老旧小区改造升级后,统一纳入“金牌管家”大物业的长效管理,落实管理和服务双并重。

社区居民说,以前,小区的物业有3家物业公司管着,一个塑料袋掉在路上,属于保洁管,如果掉在绿化带里,属于保绿管,管理上比较乱。“金牌管家”入驻社区后,这些事情都让一家物业公司管理起来,事情就好做多了。

德胜新村:将适老化改造放在第一位

德胜新村建成于1988年,由于年久失修,小区基础设施陈旧,配套服务缺失,整体环境较差,而且在小区3558住户(9945人)中,老年人占比达20.6%,此外,还有肢残51人,视障25人。

如何改善老年人、残障人士的居住环境?在今年5月启动的德胜新村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提升工程中,小区充分考虑到残障人士的特殊情况,将适老化改造放在了整改的第一位。

比如,在配套设施方面,德胜新村设置了托幼中心、阳光老人家、文化家园、社区服务中心等,将小区建筑内部的无障碍设计向室外延伸,扩展到整个小区。比如,在公共区域设置休息亭,并在坐凳中间留出无障碍轮椅位,且后端设置止滑台阶,方便老年、残障人士休闲活动。

在道路通行方面,原先残障人士不易通过的台阶,改造时设置了无障碍坡道和扶手;德心亭的高差通过1∶20的缓坡过度,满足了无障碍通行的要求;社区还对小区现有的老年、残障人员进行统计,就近设置助力车车位及相关充电设施,方便其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德胜新村还为视障人士设置了信息化导航设施。小区内道路关键节点的公共设施上安装了辅助提示器,视障人士经过附近时,提示器会把该节点的关联信息通过语音播报告知视障人士,同时依托盲道,他们就可以在小区内自由安全出行。

“改造完成后,社区还将为70岁以上的老年人配备定位手环,遇到危险可以一键报警,方便社区及时提供帮助。”负责德胜新村旧改方案设计的高级工程师王贵美说,社区还在这些老人家里安装了按键,就像医院病床旁的按钮一样,只要一按,阳光老人家服务中心就会接收到信息,派工作人员前去查看。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通讯员 杭建宣 记者 范昱 实习记者 张佳韵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