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国土空间总规将在历史文化保护、 创新活力培育、区域辐射强化方面突破创新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0-11-15 06:28   

杭州国土空间总规编制团队负责人解读《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下)


记者 张之冰 摄

杭州日报讯 最近,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对尚处于实践探索阶段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出了原则性、导向性要求。

目前,杭州国土空间总规编制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本报就《指南》要点以及杭州国土空间总规编制进展情况,专访杭州国土空间总规杭州编制团队负责人、杭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毅栋。本次采访实录将分为两部分刊发,以下为下半部分(上半部分详见11月14日《杭州日报》5版):

杭州日报:《指南》是一本面向规划人员的技术指导手册,跳出技术层面,您认为中央对于国土空间优化管理、城乡治理能力现代化所倡导的方向,在《指南》中释放了什么信号?

杨毅栋:前面讲过,规划工作是一个编制、实施、监督的闭环全过程。因此,一是一定要重视政策和机制研究。过去规划常为人诟病的就是“规划规划墙上挂挂”,如果规划没有政策和机制保障,那么规划是没有实施价值的,或实施条件是不具备的。因此这次自资部特别强调要加强政策机制研究,并要求要贯穿规划始终。这方面目前还比较薄弱,下一步需要综合研究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和相关政策措施,真正把空间规划编制过程变成一个空间治理过程。

二是要做好跟“十四五”规划的衔接问题。一方面,国土空间规划要保障国家发展规划实施,保障好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另一方面,国土空间规划也要约束地方可能出现的不合理发展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把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因此,国土空间规划既要保障地方的高质量发展,又要发挥好底线约束和管控传导的作用。

杭州日报:《指南》的制定凝聚了多领域专家及全社会的智慧,但同时也提到各省、自治区可根据地方实际,补充、细化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的内容要求和技术规定,提高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您看来,杭州的总规编制可以在《指南》之外进行哪些自主创新和探索?

杨毅栋:习近平总书记曾在G20杭州峰会上这样介绍杭州:杭州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创新活力之城,相信2016年峰会将呈现一种历史和现实交汇的独特韵味。因此,结合杭州城市特色,我们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展开探索和创新:一是历史文化保护方面。活化利用杭州的“三遗产”、临安城遗址等历史文化资源,构建全空间多层次保护空间和全要素保护内容体系,打造“凝结世代匠心的历史文化名城”。二是创新活力培育方面。加强杭州创新人才和产业的培育引导,培育锚固创新圈和创新网络,瞄准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杭州建设“蓬勃发展的创新活力之城”。三是区域辐射强化方面。随着杭州国际化趋势的显现,“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的实施,杭州的城市能级迅速提升。未来要发挥好对内对外两个扇面作用,结合西站枢纽建设、空港扩容等方面的建设,对外加强全球链接,对内加强区域辐射能力,做实杭州大都市圈,共同推动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杭州日报:近期,市规划资源局将联合本报推出杭州国土空间总规公众参与平台,您和编制团队希望收到怎样的公众意见和建议?

杨毅栋:一直以来,杭州市的规划编制工作非常重视公共参与。例如在2015年初,为配合《杭州市域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和新一轮总规编制,我们开展了“2049·我的杭州梦”愿景调查活动。2017年底,我们再次开展“落实十九大精神·我心目中的杭州2050”大型总规建言献策活动。此外也曾邀请国内知名业内专家,多次举办“畅想杭州2049:总规编制创新论坛”等学术活动,为总规编制积累了先进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指南》发布后,也可看出国家更加重视民生环境的背景变化,后续的公众参与也将是我们非常重视的一个环节,尤其是涉及民生的专题。在形成规划编制初步成果后,我们将运用各类媒介平台,广泛收集民意、汇聚民智,形成全过程的公众参与。在公众献策的具体内容上,我们呼吁大家不仅能够对涉及个人日常生活的民生问题提出细致的意见和建议,还能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以一个“城市主人翁”的身份,对杭州未来的整体发展方向做出多样的、愿景式的展望。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刘园园 通讯员 王雅琳 杨文龙  编辑:汪浩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