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报 民以食为天,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毋庸置疑。国家推出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助力乡村振兴,但政策红利落实到每一家企业每一位农民身上了吗?“强农惠农”的短板又如何解决?
昨天,2020年“公述民评”面对面问政活动第三场,聚焦“强农惠农还有哪些弱项”。围绕“乡村产业发展不平衡”“农村建设长效管理机制不健全”“农村办事难”三项重点内容,部分区、县(市)分管负责人、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负责人做客直播现场,接受民评代表、媒体代表、点评嘉宾现场问政。
产业发展难、发展不平衡怎么办? 关键是政策要落实处、做到位
近年来,杭州在发展农村经济中,鼓励农旅结合发展产业。越来越多的企业看好农村这片热土,但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临安区一家苗木公司,随着生意规模日渐扩大,需要更多的土地用于苗木种植,却卡在了“要地”这一问题上。要想用地,企业需要自行到农村去寻找,但根据目前用地相关规定,农保田不能用作三产使用,能用的地少之又少。
如果想在目前的土地上新建设施用房,同样面临审批资料与办理手续冗杂的问题。
如何保住米袋子,又让钱袋子鼓起来?
问政现场,国土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关于农业设施用地的问题,今年10月21日省自然资源厅和农业农村厅出台了《关于规范设施农业用地管理促进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通知》,明确了设施用地的类型和管理方法,审批程序也更加简洁。
确保农保田不减少的大背景下,要新增建设用地难度确实较大。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规划先行,还要对农村碎片化、低效化的建设用地进行整合,产生新的复垦用地指标,合理安排发展用地。
一条路反映了十年没修好? 乡村建设长效管理机制要健全
建德市更楼街道甘溪村芳芳坞的一处村道,道路狭窄,布满青苔,稍不留神就容易滑倒。更让村民担心的是,由于道路条件不好无法通车,120急救车也无法开到家门口,存在很大的隐患。村民们的这一诉求,从十多年前就开始向村两委反映,然而到现在都没能解决。
同样的问题在临安区太湖院镇中社村也存在。当地新农村规划的集中居住点建设已经起步,但村民进出的道路至今仍然没有完善,便捷的桥梁也没有建,村民出行极其不便。
这些问题的出现,根本上都是由于乡村建设长效管理机制不健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让老百姓更有获得感?
建德市副市长袁思明现场表态,农业农村部门和交通部门共同处理,今年之内一定把这个问题解决掉。
“这些问题也给我们今后的工作划了一个重点。”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娄火明说,“说明在乡村建设过程中,我们还有很多盲区。下一步我们要在长效机制上做一些文章,第一是把分配制变为晋升制,把任务变成责任,倒逼各个干部层级的责任感;第二要部门联动、上下联动,还有设计单位跟建设单位和建设主体单位的联动也很重要;最后一个是监管机制,加强数字监管、责任监管和全市域全周期监管。”
上班时间工作人员不在岗 老百姓办事难怎么破?
随着简政放权以及政府职能和作风的改进,“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情况有所遏制了,但是在基层,农村办事的“慵、懒、散、拖”的现象依然存在。
公述民评现场,播放的暗访视频中,桐庐县城南街道金联村村民邵女士,在上班时间来到村委会反映问题,但村委会并没有人。此外,老百姓办事难、答复难,社区和村便民服务中心代办难,有关部门之间来回扯皮等问题也经常出现。
“不管怎么忙,至少确保要有一个人,何况是工作时间。”桐庐县副县长徐文波回应“办公时间工作人员不在岗”的问题,“这个问题要查,村干部的能力提升、村干部的自我管理上,我们要在全县好好做一些文章。就这件事情,我回去一定会一查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