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阳下,沿着运河闸弄口段慢慢走,在一片芦苇荡边你能看到一幢古朴的建筑,那是江干区闸弄口街道近期刚刚重新启用的会安阁。
经过一年多的修缮,原本老旧的阁楼从里到外焕然一新,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也陆续开展,为静静的运河增添了不少人气。
但场地的翻新只是一方面,如何真正让会安阁变成居民喜爱的文化场所,成为闸弄口街道文化活动的新地标呢?
老旧建筑“二次更新”
重新启用后受居民青睐
昔日的闸弄口,有着“清凉闸”的典故,但随着旧城改造,天仙庙、机神庙、女儿桥、永济桥等历史建筑逐渐消失。
为了留住“闸们”的街巷文化,去年闸弄口街道正式把会安阁的“二次更新”摆上议程。
“针对里院建筑木材老化、漏水等情况,我们翻新了房顶,把腐木更换了,又把墙面重新粉刷了一遍。还请了设计公司,对内部进行重新设计装潢。”闸弄口街道相关负责人说,此外,还为会安阁和庭院中的凉亭新装了路灯,方便居民出行,“以前一到晚上这一片都漆黑的,现在有人气多了。”
其实,在会安阁重新启用前,闸弄口街道的文化、体育阵地都较为分散,还没有一个集中的街道级文化中心,不利于常态化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经过一番整改的会安阁,现在已然变成了附近居民青睐的休闲地。
如何长期开展运营?
引入专业社会组织
场地更新了,如何长期开展运营是第二道需要解决的问题。
“许多基层的文化场所会以政府自管的方式开展,但时间久了会出现活动项目单一、受益群众单一等问题,无法迎合当下年轻人‘潮玩’的需求。”闸弄口街道宣传委员王盈坦言,“而完全外包给企业又存在费用高、定位难把控等现实问题。”
经过多方比较,闸弄口街道最终引入了一个有着多年文化工作经验的社会公益组织,成功破解了难题。
85后的舜华是这个组织的运营人,初见会安阁,她就被这里幽静的环境、浓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丰富的居民客流吸引了,四个年轻女生自此入驻会安阁。
“当时我们组织也正在找寻工作室,会安阁正好符合我们的要求。街道重视文化产业,也想把文创工作辐射到年轻人身边,而我们有自己的活动经验和资源,双方的理念和目标是一致的。”舜华说。
据了解,自今年9月底会安阁试运营以来,舜华和小伙伴们已经组织开展了“四般闲事”古风展、会安市集、赠书等12场文化活动,吸引了周边居民和学生的参与,反响非常好。
问起会安阁的变化,闸弄口街道文体干事沈黎感触颇深:“这里人气旺了很多,跟对面学校的互动也大大增加,会有不少小朋友放学后来我们这里写作业,有活动的时候,也会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参加。”
新老文化交融
“差异发展”各有千秋
与会安阁仅一河之隔的秋水诗社,属于京惠社区的文化阵地。在秋水诗社,居民们可以作诗、剪纸、写书法,体会老底子文化的传承。
在会安阁,可以干些什么?
“如果说,秋水诗社是德高望重的中年文人的话,那会安阁就是富有活力的文艺青年,既能体验到古朴的文化,比如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木质船模、国学文化等,还能接触各种新式文化。”沈黎说。
接下来,闸弄口街道还打算把街道融媒体中心引入会安阁,设立直播间,宣传街道文化。还计划引进微雕、评话等,丰富活动类型,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会安阁。
此外,闸弄口街道还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钱塘江文化社邻之家融入会安阁,将其打造成街道文化、文明、宣传“三融合”的新阵地。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钱塘江文化社邻之家基地已正式通过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