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讯 下载安装手机App、完成注册认证和相关流程、开始每日“打卡”……犯罪嫌疑人李某成为杭州市首位使用“非羁码”接受数字监控的非羁押人员。
如何通过数字技术,切实加强对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非羁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监管?今年,由杭州司法机关联合开发使用的非羁押强制措施数字监控系统(简称“非羁码”)对此进行破题。
受“健康码”启发,“非羁码”App根据非羁押人员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的行为动向,对其现实表现进行综合研判评估,自动生成阶段性表现得分,按照风险等级呈现的绿、黄、红三色监管码,分级进行动态监管。
对司法机关来说,“非羁码”提升了工作效率,有助于进一步降低逮捕率和审前羁押率。比如,采用“非羁码”管控方式,办案和执行民警通过手机可以同时监管几十人。而对检察机关来说,“非羁码”的出现,让无逮捕必要、按时打卡的嫌疑人始终处于监管范围,保障了刑事诉讼的进行。
2018年,杭州某上市公司中层管理人员石某私自提高公司分包给供应商的业务结算款比例,将公司多支付的15万元转移到自己账户。到案后,石某如实供述犯罪事实、认罪认罚,同时全额退还赃款并取得谅解。后被取保候审,并使用“非羁码”进行监管。取保期间,石某按要求在“非羁码”上打卡签到、接受传讯等,未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案件移交检察院审查起诉后,考虑案件情节、石某的认罪态度和表现,检察院拟向法院建议缓刑刑罚。
“非羁码”的推广,还将切实防止错误逮捕等冤假错案给案件当事人造成的损害、长期羁押导致的司法不公、羁押期间所产生的交叉感染及集聚健康风险,减少政府财政支出和司法资源投入。
今年5月,杭州启动“非羁码”系统建设。7月中旬,先后在西湖区、高新区(滨江)、拱墅区和钱塘新区开展了两批试点。9月底,杭州市公安局、市检察院、市中级人民法院和市司法局联合会签《对刑事诉讼非羁押人员开展数字监控的规定》,“非羁码”App正式在全市上线运用。截至10月底,全市依托“非羁码”已有效监管非羁押人员1607人,无一人脱管失管,“非羁码”运行初见成效。
作为“城市大脑”平台功能向非羁押人员监管场景的拓展,“非羁码”的上线运行,是非羁押人员远程动态管控和精准有效监管领域的有效探索与尝试。10月30日,全市数字赋能监控工作“非羁码”应用推进会召开。市委政法委将组建市区两级专班,牵头推进“非羁码”在全市应用推广、升级迭代,持续建设使用安全、高效便捷的非羁押强制措施数字监控系统,加快打造刑事诉讼领域“数字治理”的杭州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