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使命 心怀感恩 奋发有为 当好“薪火传承人”——写在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一周年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0-07-06 09:17   

杭州日报

2019年7月6日下午,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会议中心,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主席阿布尔法斯·加拉耶夫敲响了手中的木槌,位于杭州余杭的良渚古城遗址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那一刻,中华文明圣地之光闪耀世界;那一幕,镌刻在中华儿女的记忆中。

那时起,良渚不再只是中国的良渚,她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迈入“后申遗时代”征程,保护与传承之路要如何走?深厚的遗产内涵和文化底蕴要如何挖掘?后申遗时代效应要如何发挥以滋养民众生活?这是去年7月6日“一锤定音”后,留给良渚遗址管委会申遗大部队的新课题。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生。良渚遗址管委会全体干部职工深刻明白后申遗时代重任在肩、刻不容缓的紧迫性。项目工程上,他们风里来雨里去与时间抢速度;遗产保护上,他们竭尽所能向历史“讨”故事;文化传播上,他们满腔热情与未来搏高低。

以人为本 打造“后申遗时代”和谐共享人居典范

认清中华文明的来路,才能从中华文明的历史中获得自信。良渚遗址的发现,让“中华文明史,上下五千年”这句话更有底气。申遗成功,意味着良渚古城遗址真实性、完整性以及保护的有效性得到了世界范围的认可。

2019年10月,首届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艺术周暨首届良渚文化艺术周、第九届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联盟联席会上,103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代表齐聚一堂。开幕式上,众多嘉宾作主旨发言,并发布《关于新时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可持续发展的良渚共识》。

共识表示,必须坚持“政府主导、考古持续、规划先行、一址一策”的建设理念,始终保持公益属性的主导地位;要持续不断创新、开放,力争实现遗址公园“共谋、共创、共嬴、共享”。

“后申遗时代”路上,践行“共识”不止成为推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切入点,也让遗址区原住民收获了最直接、最朴素的幸福感。

随着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遗,良渚古城遗址、良渚文化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良渚遗址管委会持续发挥良渚遗址成功申遗的效应,进一步提升后申遗时代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整合力,今年“五一”期间,会同文旅部门、属地镇街推出了一条以良渚遗址公园和周边美丽乡村为核心的环良渚遗址风情旅游线路。

“考虑到疫情原因,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将进行每日限流。”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有关负责人说,“游客可以去周边的美丽乡村走走。”

环良渚遗址风情线上的周边村落,纷纷抓住发展机遇,

良渚街道的杜城村利用前山矿口50亩复耕地块打造了“亲子游”基地,之前播下的40亩油菜花也已盛开,村里还开设了“榨油坊”,为游客提供不一样的农耕体验。

距离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一公里的瓶窑老街也再度“美丽升级”,引入了 “吃、住、购、游”等多种业态;在毗邻遗址公园的窑北村,则建设了一条沿山骑行道,连接着福山家庭农场、恒德森林公园、兰花基地、鱼老大生态农庄、水蜜桃果园、塘山水坝遗址等地,并且还能采摘时令水果,感受舌尖上的快乐。

“我们农庄的生意就好了不少。今年‘五一’假期,良渚古城遗址网红直播‘带货’更是为我们聚集了不少人气。”窑北村桃舍农庄负责人胡静奇是土生土长的窑北人,也是文旅产业的创业者。看着村庄不断发展,他感慨万千:“现在,村里环境好,文化氛围好,发展政策也好,大家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同样的理念,也被运用在公园内部,5月19日,2020年中国旅游日起,除了入园游览更省钱、杭州市民免费预约入园以外,游览方式也再次增多:为了提高游客的体验感和参与度,在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统筹下,公园从年初便开始早早谋划布局:4月新增景区自行车,三人车、四人车扫码就能骑,提供了个性化的智能骑行游览,倡导游客绿色低碳出行;5月推出4条徒步路线,分为古城朝圣之旅、古城匠心之旅、古城探源之旅、古城摄影之旅四个主题,步行时长从15分钟~120分钟不等,供游客按图索骥……春去夏来,如今穿过丰美的水草,眼前重现的景象,宛若穿越到了五千多年前的水乡泽国。

申遗成功,村民们的“家门口”工作机会也多了——

瓶窑镇长命村的村民梁仁明,自2015年夏天起承包了遗址公园内800多亩土地种植水稻,他辛勤耕耘的土地,成了游客眼中别样的风景。

“我现在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上班!”瓶窑镇大观山村村民沈文德每每向说起自己的职业,自豪感便油然而生。他负责观光车的管理调度,有时候还会为游客进行一些简单的讲解。他说:“我告诉游客我家就住遗址边上,这是我们家门口的世界遗产,他们都替我高兴。”

“金名片”来之不易,“要像爱惜生命一样保护好良渚遗址”的理念更是在周边村庄的发展中得以生动践行。

良渚街道石桥村地处“三保”(文保、农保、生态保护)地带,虽然近年来石桥村坚持以发展特色农业带动乡村振兴,但农户们始终坚持将遗址保护作为第一要义。

以总面积1300亩的白马塘粮食功能区为例,作为省级粮食功能区,即使水稻和小麦的季产值分别达到了218万元和78万元,农户们依然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坚持用绿色、天然的种植方法种粮育秧。

“村里至今没有建造用于烘干粮食的烘锅房,白马塘粮食功能产区的粮食是运送到别处烘干、加工的。宁愿周折点,这可是世界遗产!”石桥村书记严金连说。

同样位于“三保”地段的,还有距离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仅7分钟车程的港南村。结合自然农事节气,港南村构建“港南绿色文化游”和“港南生态观光游”,不仅收获了新晋“网红打卡点”的称号,也为沿线村民带来可观经济收入。

以保护遗址原始地为原则,良渚街道荀山村始终坚持低影响开发,结合现状资源,追寻场所记忆,让活动与自然山水共融。有游客这样评价道:“不仅留住了青山绿水,还‘贩卖’起好山好水好景致。”

重任在肩 保护传承之路任重道远

放眼114平方公里的良渚遗址遗产区和缓冲区,鸟鸣山林、花香蝶聚,轻风自然、白鹭飞翔。

五千年前,良渚先民点亮良渚文明绚烂的火花,在世界文明史上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五千年后,良渚遗址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历经83年,四代考古人前赴后继,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史不断溯源向上。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良渚遗址保护和申遗工作。在浙江工作期间,他曾两次到良渚调研,多次就良渚遗址保护和申遗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良渚遗址保护和申遗掀开新篇章。

“作为全人类共同遗产的一部分,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良渚遗址的保护和传承永远在路上。”良渚遗址管理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俊杰说。

去年10月,“鲤鱼山—老虎岭水坝遗址”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兑现了申遗过程中对世界的郑重承诺。

申遗成功,还意味着更大的责任——更好地保护良渚遗址,这是一项任重道远,不能有丝毫懈怠的事业。

“地下气象万千,地上土丘一片”的良渚遗址,因其土质、木质遗存的特殊性,遗迹早已被保留在了地底下。在潮湿环境下的土遗址保护,国内没有可借鉴的先例,国际上也是个尚未攻破的难题。如果古城遗址让百姓连看懂都很难,保护就更无从谈起。

如何破题?规划先行!

这段时间,良渚遗址管委会规划建设局局长王辉很忙,他正带着部门成员与专家一起进行《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的修编——这项工作启动于去年9月,目前,规划建设局已完成《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修编保护区划和管理规定的调整工作,分项规划编制工作正在同步启动。

“过程中远比现在这个“简易版”的《规划》复杂得多。”说着,王辉指了指放在桌上的那本厚得像字典似的项目设计书。

王辉认为,修编《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是实现良渚遗址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基础性工作,这既是对良渚遗址整体保护的需要,也是严格履行《世界遗产公约》的承诺 ,更是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诉求。

有了规划,便有了行动的目标。

为了让良渚先民的生产生活场景真实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选取了两处考古发掘点,也是遗址展示区,启动良渚古城南城墙、外围水利系统老虎岭遗址保护工程,加强遗址本体及周边环境保护。

良渚遗址另一个特点,是分布范围广、遗存要素多,周边环境复杂、建设压力大,必须规范有序地对遗址执行日常监测保护任务,并采用高科技化手段,确保遗产本体和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管理。

良渚遗址管委会文物与遗产管理局“全员上阵”,落实保护区分片巡查制度,对反山、莫角山、汇观山、瑶山、荀山、塘山等重要遗址点开展月度监测,申遗成功以来,累计巡查达600多人次;对遗址保护范围内批后项目实行专人负责、项目包干、分组巡查式的监管,并对保护范围内的遗址点进行全覆盖踏勘。

除了日常巡查的“两条腿”,还有科技监测用的“多面手”——杭州良渚遗址遗产监测管理中心的监测预警系统可视化展示工程,目前已完成四个板块内容,预计今年10月完成全部板块工作,这个遗产保护管理“数字驾驶舱”,目前已经运用在良渚古城南城墙遗址和外围水利系统老虎岭遗址的保护管理中。

自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以来,该中心持续不间断地采集录入本体保护数据6000余条、影响因素数据48万余条,采集的照片、影像等监测数据共计3GB。

良渚申遗成功以后,慕名而来的游客日益增多,许多游客进到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内,第一个想要寻找的便是规模宏大的城址。由此可见,遗产展示和保护,对于良渚古城遗址来说,是一项“必答题”。

规划工程部工程二组吴华锋所在的组只有4人,却要承担起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内基础设施提升工程的几乎所有任务,除了现场踏勘、做方案,考古工作也必须考虑在内。

“为了不影响游客参访,同事们只能利用夜晚加班加点,或是趁着公园和博物馆闭园闭馆的空闲做提升、完善,最大程度保证游客参访时的体验感。” 吴华锋说,这一切都是因为“后申遗时代”重任在肩、刻不容缓。

借力数字技术,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在不破坏遗址风貌的条件下,已实现园区场馆、旅游线路5G全覆盖,同时,5G+AR试衣镜、5G+MR全息文物等全新应用,全方位提升了访客在土遗址公园内参访体验感。公园还利用5G技术建设了“5G+VR同步课堂”应用中台和数字教学资源库,利用“良渚文化VR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青少年在课堂上就可以同步参与良渚文化的远程教学互动。

有了数字化的加持,遗址公园管理也更加精细化。比方说,公园采用5G+无人机进行实时巡逻与遗址本体数据监控采集;基于5G物联网技术,公园内的井盖、垃圾箱、智能路灯、烟感、饮水机、指示牌等多设备实现联网。

擦亮“金名片” 讲好传承与发展的“良渚故事”

文明永续发展,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

聚焦“文明圣地”定位,良渚正向世界讲述着越来越多的“良渚故事”。

去年,良渚古城遗址展陈精彩亮相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习近平总书记同各国元首一道驻足观看、听取介绍,并对良渚古城遗址保护研究传承利用工作给予勉励。

良渚文明特展在故宫成功举办,累计接待观众近50万人次。其间,汇集集了全国9个省市17家文博单位的260件(组)馆藏珍品的“良渚与古代中国——玉器显示的五千年文明展”,反映了良渚文明的早期国家特征和对后世文化的影响,科学、全面地诠释良渚文明在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中的重要贡献和独特作用。

良渚遗址整篇入选统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科书,真正改写了中国历史。

遗址公园厚重的文化内涵、创新的展示手段、野趣的风貌环境使其成为文化游热门地,公园和良渚博物院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超150万人次。

社会各界对良渚古城遗址保护管理、现场展示、环境风貌等予以充分肯定、高度评价。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荣获第四届全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良渚博物院新展陈荣获“第十六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良渚博物院讲解岗荣获“全国巾帼文明岗”,良渚文化标识获德国红点设计大奖。

良渚文化的承载形式,也在不断被拓展。

“目前,获得我们授权,含有良渚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共计有350余款。”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文化产业局局长马东峰表示,这有力地助推了文化IP打造和文创产业发展。

自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遗后,良渚遗址管委会进一步发挥良渚古城遗址作为世界遗产、文明圣地的辐射效应、集聚效应,积极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协同发展,良渚文化活态利用得到新发展,品牌打造凸显新价值,把“良渚故事”讲深、讲精彩,在文化IP打造、文创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等工作上努力开拓,全力助推良渚文化的传承利用和遗产区可持续发展。

今年,良渚遗址管委会还启动了《良渚文化艺术走廊(西段)概念规划》编制工作,良渚文化艺术走廊为连接良渚古城与良渚新城的纽带,规划形成“一轴、一带、两心(良渚古城和良渚博物院)”结构,浙江省考古遗产展示园、良渚博物院二期等一批重大项目已经或即将落户,良渚遗址区域内文旅融合发展又添一处地标性高地。

5月3日晚,“夜游良渚博物院寻梦前世今生”活动在央视新闻客户端和央视新闻新浪微博同步直播,央视记者在讲解员的引导下,以直播形式带全国观众“夜游”良博院。70多分钟的“夜游”直播,微博端触达600多万人次,全程观看超100万人次。

这并不是该博物馆第一次尝试,岁末年初的疫情,让良渚文化再次被关进无人的展厅,但良渚遗址管委会却化“危”为“机”,结合各类线上直播、带货等形式,将其打造成了一座“永不落幕”的博物馆。

疫情期间,良渚文化“云展览”“云春游”“云直播”“夜游博物馆”等活动吸引了在线观众上亿人……

一次次与“云”接轨,让良渚文化有了更多可能。“真正让良渚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良渚博物院院长周黎明表示。

在首个“杭州良渚日”到来之际,良渚遗址管委会策划了为期一周的相关活动。除了举行世界遗产(良渚古城遗址)金银纪念币首发活动,由著名艺术家韩美林先生创作的良渚古城遗址雕塑、良渚文化发现人施昕更先生铜像也将与大家见面;此外,“当文创遇上良渚”线上直播活动,将邀请文创设计师、博物院社教工作者与网友进行良渚文创创意探讨,共商良渚文化世界级文化金名片文创大IP开发利用。

一眼五千年,良渚还藏着诸多未解之谜。 良渚遗址的保护,只有逗号,没有句号。

当心怀感恩,再次出发,一代又一代“薪火传承人”接续努力,以世界的眼光、科学的精神,在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上奋勇争先,未来,“良渚”必将肩负起更大的“文化担当”,继续照亮下个五千年。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文/康齐 李力行    编辑:高婷婷
返回
遗产保护上,他们竭尽所能向历史“讨”故事。“作为全人类共同遗产的一部分,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良渚遗址的保护和传承永远在路上。以人为本打造“后申遗时代”和谐共享人居典范认清中华文明的来路,才能从中华文明的历史中获得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