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一年间——赓续不绝护遗产 创新擦亮金名片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0-07-05 09:46   

以“良渚声音”传播中华文明

坚持文化交流、学术研究“两条腿”走路,是良渚文明得以交流互鉴的途径和基石。

在去年10月举行的首届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艺术周上,103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代表齐聚良渚,发布了《关于新时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可持续发展的良渚共识》,回首十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成果,展望未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可持续发展方向。

“我不是良渚研究的专家,我是它的一个仰慕者”“中国良渚古城遗址在我心中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伟大的史前文化遗址之一”……去年12月16日,应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邀请,年逾八旬的国际考古学泰斗科林·伦福儒第三次到访良渚。 (下转第二版)

(紧接第一版)他在学术报告会上的由衷称赞,引来台下来自世界各地的100多位专家学者的共鸣。

“良渚声音”能够远播,也离不开考古人的赓续前行。一年来,通过发掘钟家村等遗址,了解到城内宫殿区及贵族墓地之外,分布着规模极大的玉器、石器作坊;在高北山周边也发现了与莫角山宫殿区内工艺一致的沙土夯筑广场;南城墙陆城门,也具有仪式性城门的特性……良渚古城总体布局、城内台地的性状和年代信息逐渐翔实。

通过对毛元岭遗址的发掘,了解到古河道的分布和年代;在鲤鱼山坝下钻探取样古水稻田,并进行水稻植硅体检测;在塘山几条南北向土垄开展钻探以确认堆积年代……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发掘逐步推进。

“前辈通过80多年的努力,向世人展示了一些良渚古城的框架,但其中还有很多细节需要继续努力探索。”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工作站站长陈明辉感叹。

以创新传承打造文化大IP

教育,是文化生成的肥沃土壤、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去年9月1日,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以一整页篇幅介绍和阐述了良渚遗址在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方面的重要地位,清楚说明约5000年前,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

为做好专业知识的通俗表达,公共文化供给模式在不断创新。

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的良渚古城遗址展区、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的良渚文明沉浸式体验装置等策划,向世界传递中华文明价值;疫情期间,遗址公园、良博院陆续推出良渚文化“云游”活动,累计吸引在线观众上亿人次。

传统文化也可以有“青春面孔”。近日,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携手省文投集团,合资组建文化创意公司,把良渚文化作为大IP,积极打造良渚文化衍生品产业链,不断激发古老文明焕发新活力。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严粒粒 唐骏垚 通讯员 摇慧敏  编辑:高婷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