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下姜” 生长记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0-07-02 07:22   

杭州日报

没有人掉队,才是实打实的小康。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无数个乡村里,曾经的下姜村不过是卧于贫困中的一粒微尘。如今,这个当年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打了一个翻身仗,成为“绿富美”的村庄。山坞变身产业基地、贫困村变成美丽乡村,村容村貌整洁和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靠“八八战略”的指引、“两山”理念的启示发展起来的下姜村,是典型、是镜子,是新时代农村奔小康的试验田。

这片乡村振兴试验田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的同时,“成长的烦恼”也随之而来——一方面,下姜村发展已经有了溢出效应,需要拓展容量、丰富产业;另一方面,周边同样的山、同样的水,同样的人,求变之心同样迫切。下姜村的巨变,让周边区域的村民既羡慕又着急:“我们也要富起来。”那么,抱团发展怎么“抱”?乡村振兴道路怎么走?答案是:“跳出下姜,发展下姜”!

2018年“1+4”规划出台,相当于在下姜周边画了个圈,让致富路径从一个村扩大到32个村,面积从10平方公里扩大到340平方公里,涉及人口近22000人。这片面积约340平方公里的区域,正在探索以下姜村为龙头、多村统筹协作的乡村振兴之路。

多年打工而今回村 吸引客流“分一杯羹”

离下姜村仅5分钟车程的薛家源村,青山、绿水、农田环绕,一幢幢小楼挨着湖、挨着田,几户农家炊烟升起,全是生活向往的样子。

2014年,由于淳杨线的建设,江财女搬到了薛家源村的三层小楼里。每天早晨,江财女早早出门,围着村庄转一圈,检查全村的垃圾分类情况。她清楚地知道,村庄干净整洁是吸引游客、做活民宿生意的基础,而她自己也在薛家源村大力推进环境整治、美丽庭院创建中尽了一份力,“大家共同努力建立起来的这样一个舒适的环境,我们要维持住。”

谈起“邻居”下姜村的幸福生活,江财女早已没有当初羡慕的神情,更多是能“分一杯羹”的自信:“许多去下姜玩的客人,会在我店里住。我有许多回头客哦。”而这背后,其一是淳杨线的开通带来的交通便利,其二便是美丽庭院的建设。

“当时听说杭州市里要把我们枫树岭镇和大墅镇的32个山村打造成‘大下姜’,我就想,我们村离下姜最近,准有戏!”在她看来,2018年以后的发展是飞速的。事实上,江财女在外打了20年工,两年前下决心回淳安老家正是瞅准了这样的机遇,加之镇上又出台了开民宿的鼓励政策,她果断回来做起了民宿生意。

筹备期很顺畅,镇上不仅联系了相关部门送来专业的指导,还有专业设计师上门来对装修进行把关。于是,2019年6月27日,浪田湾民宿开始风风火火地开门迎客了。

“刚开始时最难,没有经验,自己开的民宿都没人光顾。”江财女说:“幸亏下姜村分来了客源,也送来了经验。”在“大下姜”乡村振兴联合体的支持下,她参加了第二期“下姜村民宿培训班”,从前台服务到做菜菜谱,全都学了个遍,她还荣获了“杭州市铺床大赛第一名”。好学、肯学的她,很快摸到了服务业的窍门。

“自己当老板总比打工要好。赚的钱多,还能交到许多好朋友。”一年的光景她已经有了许多的回头客,常常老客人带新客人,越来越多的游客光顾这里。更有趣的是,他们还自发形成了一种“自助式入住”:主人不在家却不关大门,客人们只要给她微信上留个言,自己到前台拿钥匙进房间。不住了就自己扫码结账,自行离开。

“最火的时候,一天有十多个客人,但我忙得过来,也忙得开心。”想起如今的好日子,江财女乐得合不上嘴,“今年3个月,已经毛利3万元了。”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多向土地要收益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乡村人最朴素的逻辑。

胡宝源时常在自家的院子里,眺望远处的山峦,那片竹林曾经是他多年劳作的地方。胡宝源是枫树岭村的两任老书记,18年领头人的习惯让他仍对枫树岭村的发展格外上心。

枫树岭村是枫树岭镇所在地,淳杨线穿村而过,距离下姜村不到3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但多山少田,全村有200多亩毛竹林,可以种的水田只有50多亩。

竹林还是那竹林,村庄已经不是当年的那村庄。“有田地才能有产业,农民的收入都要从土地里来。”庄稼人胡宝源始终认为,尽管先天条件并不那么充足,但还得在土地上动脑筋。

在历史上,枫树岭村也是因竹而富、因竹而兴的村庄。最近几年,由于受传统竹材市场低迷、价格下滑、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淳安多地都有大片的竹林无人经营的情况。

“怎样才能既保护生态又把有限的土地充分利用起来、整合起来?”村两委和老书记合计,借着淳安县正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枫树岭村便在村里的毛竹林里种上了中药材黄精,使毛竹“借道”升值,让更多山区群众实现“一亩山万元钱”的增收效果。

“今年,我们打算把林道修到山上去,方便采摘。成片种植才能成规模、才能卖得上好价钱。”胡宝源信心满满。

想向土地要收成的还有薛家源村。

见到汪东北时,他正大汗淋漓地蹲在红高粱地里除草。他像所有老农民一样,穿着解放鞋、脖子上搭着一块毛巾,时不时直起腰,把杂草捧到田埂上。“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我是老农民也是老党员,种地是我的本行。”汪东北今年71岁,是村里的老党员,身体仍然健硕,农闲时每天他都会抽出半小时到这里来转悠一下,像看顾自家孩子一样看顾着这片高粱地。

这片紧靠淳杨线的33亩高粱地,是薛家源村党建消薄基地。去年,村里共有这样的高粱地65亩。由于遇到大旱,产量不是太理想,但还是收获了28000多斤高粱干品。这些高粱被送到枫树岭镇的共享酒厂,酿出了1万多斤高粱酒。预计,这些酒将为村里带来近5万元的收益。让汪东北高兴的是,酒刚酿出来就已经被预定了1600多斤,这下他今年的干劲更足了。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郑晖 文 李忠 摄 王璟 制图  编辑:高婷婷
返回
名词解释:“1+4”规划2018年3月,杭州市出台了《下姜村及周边地区乡村振兴发展规划》(简称“1+4”规划),枫树岭镇28个行政村和大墅镇4个行政村在交通、旅游、农业发展、乡村建设等方面结成“共同体”,到2020年,要将淳安下姜村及周边村庄基本建成“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建成后,将与下姜村及周边地区实现业态互动,资源互通,既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农旅产业,又推进消薄增收。——源塘村村支部书记陈文平真正的发展一定是产业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