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 幼儿园放学后,永康市舟山镇6岁女孩薇薇会前往市妇幼保健院,进行康复训练。因为右侧脑组织软化引起偏瘫,薇薇之前无法独立行走。经过5年的康复训练,如今她已经能和其他孩子一起上学、玩耍。“多亏了专门的康复政策,让薇薇有希望像其他小朋友一样成长。”薇薇的妈妈卢婷说,每年2.4万元的儿童康复服务补贴,大大减轻了她们的家庭负担。
5月17日是第30次全国助残日。康复,是残疾人全面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前提。记者从省残联了解到,浙江一直高度重视残疾人康复工作,我省残疾人康复服务多项指标均居全国前列,其中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率达99.82%,辅助器具适配率达99.52%。
对于很多残疾人尤其是残疾孩子来说,康复是不能等的,是“救一时、管一世”的事。2018年省政府出台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服务制度,建立了全国领先的高水平、综合性残疾儿童康复基本保障制度。如今,全省0至6周岁的残疾儿童,每人每年最高可享受2.4万元康复服务补贴。除此之外,听力残疾儿童可免费植入人工耳蜗,16周岁以下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能享受手术和康复补贴……这些实实在在的救助,让众多残疾人家庭特别是困难家庭解了燃眉之急。截至目前,全省已有3.5万余名儿童享受到康复服务救助制度的红利,金额约8.2亿元。
浙江不断提升精准康复服务水平,提高服务含金量。去年,省残联会同省卫健委等部门出台全省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目录,在省级层面增加25项高于国家标准的服务内容,共39项医疗康复项目被列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康复服务更加精准、有效。
全省各地的社区康复工作也开展得有声有色。今年初,杭州市萧山区爱心社区康复站成立。这是一处集训练、培训、残疾预防等功能于一体的残疾人康复场所。纪师傅患有多种疾病,双手无法正常抬起及用力,得知家门口建起了社区康复站,专程过来体验。“这里有专门的康复设施,又有专业医生指导,太方便了。”他点赞道。
据了解,全省目前已建有200余家省级示范性社区康复站。这些依托各地卫生健康机构建立的残疾人社区康复站,让更多残疾人能便捷享受专业康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