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讯 刘师傅是建德的一名修车工,一场疾病导致他一只眼睛失明,又因治疗中激素使用过量,导致双腿股骨头坏死,只能卧床。在市民政部门的“精准帮扶,爱心助行”专项救助活动中,他得到了两家社会组织的援助,顺利完成手术,重新站了起来。
像刘师傅这样的困难群众,今后能获得的帮扶将更精准、更规范。近日,杭州市围绕困难群众保障最迫切、最基本的需求,在全省率先出台《杭州市困难群众基本帮扶救助服务项目指导性清单》(以下简称《清单》),将所有基本救助服务项目及其服务内容、服务对象等信息汇总形成清单,涉及2大类35个服务项目。
《清单》对积极拓展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进一步完善基本帮扶救助服务体系,推动城乡帮扶救助服务均等化,对基层开展救助服务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物质救助+服务保障 彰显社会救助的“温度”
在杭州,刘师傅的故事并非个案。近年来,杭州市民政局积极探索“物质救助+服务保障”的救助模式,引入社会组织深度参与,实行“按需施救”,彰显社会救助的“温度”。特别是农村因病、因灾致贫的家庭,通过医疗、心理等帮扶,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帮助。
“随着对困难群众的救助从给钱到给服务,很多困难群众会陷入不知道自己能享受什么样的帮扶服务的困惑中。《清单》将所有基本救助服务项目及其服务内容、服务对象等信息汇总,一目了然。”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杭州市紧扣“基本”这一关键词,经严格筛选,列入服务项目35个,主要包括事务类特困人员自理能力评估、社会救助对象家境调查等11个服务项目和服务类定期体检、心理疏导等24个服务项目。其中,安全呼叫、电商代销、支出型贫困家庭巡访等20个救助项目均为全省首创。
比如电商代销,通过电商平台,帮助困难户销售农产品等,从给困难家庭输血到帮助他们拥有造血能力,增加困难家庭的经济收入,让帮扶更精准有力,同时使更多困难群众实现彻底脱困。
明确不同类型的服务对象 确保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
我们注意到,在此次《清单》中,每一项服务项目和内容都有明确的服务对象,精准指向不同类型困难群众。这也是紧紧围绕“保基本、兜底线”的职责,根据每个项目的服务内容,逐条明确服务对象,帮助有实际需求的困难群众解决最紧迫的生活问题,确保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最需要的困难群众身上。例如滨江区对特困人员、低保人员等实施意外险,提供了普通疾病或正常身故、重大疾病身故、意外伤害、重大疾病、住院津贴和火灾财产险等保障项目。
同时,这一《清单》面向全市困难群众,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服务水平差距,扩大困难群众基本服务覆盖范围。
《清单》让民生保障真正“有章可循”,是一份具有指导性意义的手册。在后期的实践过程中,政府部门将通过家境调查、走访探视等形式,积极推进困难群众需求评估,逐步实现评估结果与基本救助服务供给标准、优先顺序等挂钩,并加快完善需求发现机制、部门联动工作机制,通过信息化管理,最终实现《清单》信息的实时更新,切实增强社会救助服务有效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