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新闻客户端
四月的杭州,越来越暖,开始“蠢蠢欲动”的可不止是鸟儿、鱼儿,还有西湖里的“不速之客”——福寿螺。
说起福寿螺,可能有些人一下子没什么概念。
从个头上来说,福寿螺比普通螺蛳大好几倍,大小类似田螺,但田螺跟普通螺蛳一样,屁股长长的,而福寿螺显得有点扁圆。
每年3-11月是福寿螺的繁殖期,尤以5-8月最旺。福寿螺产的卵是粉红色的,而且基本在水线以上,比如岸边或水生植物的枝叶上,所以在水清清的西湖、河道里,要是有福寿螺出现,是很容易分辨的。
回想一下,你是不是也曾经在湖里看到过“粉红色”?就是它。
福寿螺,属瓶螺科,又称大瓶螺、苹果螺,是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的一种大型淡水食用螺。
从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作为高蛋白食物被引入广东,但因口味不佳,后被广东“吃货”无情抛弃,很多做了饲料,并很快从农田扩散到了天然湿地。
福寿螺是广州管圆线虫的寄主,这种寄生虫可进入人脑等器官,使人发生急剧的头痛,伴有恶心呕吐、颈项强直、活动受限、抽搐等症状,重者可导致瘫痪、死亡。而食用没有烧熟的福寿螺,也是人感染这种寄生虫的重要途径。
而且福寿螺太能生太能长,它的繁殖力十分惊人,一年可产卵20-40次,每次产卵几百至上千不等,产卵量可达3-5万粒。这样一来,就会和水里其他生物抢夺食物。
福寿螺长大后会吃水生植物,而且粉红色的卵块,也有碍西湖沿岸整体景观,过度繁殖还会破坏水域生态环境。
所以,2003年中国环保总局(现生态环境部),将福寿螺列入首批入侵中国的16种“危害最大的外来物种”之一。
从2012年开始,西湖里发现福寿螺有增多的趋势后,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西湖水域管理处就着手防治,并将“清螺”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持续推进。
今年3月中旬起,西湖水域管理处就按照“早着手、早防治”的原则,着手开启“清螺”行动了。
早动手,是抓好时机。这个时候,福寿螺刚从冬眠中醒来,还没来得及大规模繁殖,抓住时机全湖搜螺、抓螺,尤其是福寿螺活动较频繁的湖西水域,把它们“扼杀在摇篮里”。
抓螺,主要利用网兜,或者徒手对成螺和卵块进行清理,“螺+卵”两手抓,为接下来的福寿螺防治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集中收集后用工具碾碎、撒漂白粉消杀、夏天的话则是阳光暴晒,三种方式处理福寿螺。
得益于“清螺”行动常抓不懈,今年截至目前,西湖水域发现的福寿螺数量较往年同期有所下降。
但随着温度升高,福寿螺将进入繁殖高峰期。接下来,西湖水域管理处将进一步加强清理频次和力度,保护好西湖水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