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 清早6点,锦兴农业总经理柯和兴与老婆早早起床,吃过早饭,夫妇俩匆匆赶往位于板桥镇的蔬菜基地。基地里有5000斤刚刚“出土”的蔬菜需要打包成礼盒,派送到杭州和临安主城区的居民小区。
得知柯和兴这两天忙不过来,板桥镇专门安排了五个志愿者前来帮忙。9个人整整忙活了一上午,到了中午,“城乡通”、邮政和顺丰快递的冷链物流车陆续来基地接单。下午,这5000斤蔬菜将陆续送到杭州各住宅小区的居民家中。
一端是买菜难,一端是销售难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受到交通管制和小区居民出入受限的影响,临安农产品运输和销售渠道一度不畅。城区居民买菜难、选菜难、菜价贵;而一端,菜地里的蔬菜却无法运出,陷入滞销。
因疫情防控导致农产品配送难的问题,引起了省市有关部门和临安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公安、交通运输、商务、农业农村等部门的通力协作下,农产品保供车辆通行难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临安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光临安区,可在全省畅行无阻的农产品绿色通行证就有537张,其中432张为杭州通。考虑到小区居民出入受限的现实,临安商务、农业农村等部门牵线搭桥,全力引导菜农积极拓展线上市场,改进配送模式,促进农产品进小区。
杭州城乡通商务有限公司是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利用临安当地发行站的投递力量,转型打造的一家致力于城乡末端物流的企业。当得知市民在疫情防控期间买菜投递难的现实问题,“城乡通”积极对接联系临安当地的种养大户和农产品种植基地,利用上游母公司“每日送”庞大的销售、投递网络,为农产品进社区打通“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搭建桥梁。
接连数日,“城乡通”先后与湍口食用菌、太湖源春笋市场、板桥金成农业等临安农产品种植基地和种养大户洽谈合作,利用遍布在临安各镇村的“城乡通”200多个收货网点,把“滞销”在田间的新鲜农产品,通过上游“每日送”的社区团购、微信下单、“电话订”等形式,直销到杭州主城区。
“每日送”有关负责人介绍,春节以来,“城乡通”发往杭州主城区的配送量逐日递增,从节初的每天两三百单,增加到目前的五六百单。“每天要往主城区发满满两大车货。”其中40%左右是雷笋,其余的是叶菜、鸡蛋、冻禽等。
疫情之下
农产品销售格局发生改变
这场战“疫”,深刻改变了临安农产品的销售格局。柯和兴介绍,他们基地的蔬菜,以前90%销往临安和杭州主城区的蔬菜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只有10%直销到居民家。现在刚好颠倒过来,90%直销到户,10%销往农贸市场。除了“城乡通”,顺丰、邮政也都是临安农产品进社区的卖力“骑手”。
每天在太湖源春笋市场“吞吐”着数万斤雷笋的贩销大户潘国栋,也切身感受着这场战“疫”给农产品销售模式带来的深刻改变。“以前我每天出去的两三万斤笋,80%销往沪、杭、苏三地的农贸市场,现在只有一半销到三地农贸市场,另一半走电商直销到户。这两天,我们每天通过顺丰出去的就有700多单,主要买家也集中在沪、杭、苏三地。”
梅慧琴的高山蔬菜基地,建在近千米海拔的龙岗镇上溪村。三年前,梅大姐着手打造高山精品蔬菜,通过与电商平台合作,把精品蔬菜送到有购买力的“都市中产”的餐桌上。
然而,也许是路途遥远,物流成本过高,梅大姐精品蔬菜的进城之路,始终踩着小碎步前行。
今冬,一场始料未及的战“疫”,给梅大姐的高山精品蔬菜带来了增“粉”良机。只一个春节时间,梅大姐的粉丝量就翻了一番,销量由去年的每天百来单,骤增到现在每天200多单,下单客主要是杭州主城区的“宅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