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一院之江院区改造示意图
刚刚过去的元宵节,在浙大一院之江院区中诞生了一名2.7公斤的男宝宝,她的妈妈是一位孕35周的新冠肺炎患者。在医护人员的努力下,不仅母子平安,更令人高兴的是,宝宝的病毒核酸检测为阴性。
其实,浙大一院之江院区也是个诞生没多久的“新生儿”,去年11月1日,院区门诊开业;今年1月2日,病房开业。在新冠肺炎爆发之际,之江院区才刚刚满“三个月”。
作为集中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并且承担着治疗全省危重症病人的重任。只用了三天时间内,院区就完成了改造,设置了226张床位用于收治新冠肺炎确诊和疑似患者,其中30张床位用于收治危重型患者。1月26日,浙大一院把庆春院区所有的确诊患者,在半个小时之内顺利转移到之江院区。截至2月12日,这里累计已有31名新冠肺炎痊愈出院,并创造了医护人员“零感染”、感染病例“零漏诊”、患者“零死亡”的记录。
实际上,在疫情暴发之前,之江院区是按照综合性医院的标准建设的,本身并不是传染病专科医院。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面对如此重大的任务,医院是如何完成改造的呢?
分层收治最大限度避免交叉感染
浙大一院之江院区位于杭州市西湖区梧桐路366号,占地面积150亩,建筑面积17.9万平方米,规划床位1000张,是一所综合性的医院。由于本身并不是传染病专科医院,要作为新冠肺炎的集中收治点,需要立即进行改造。
为了让院感流程设计更科学、更规范,全院的领导和专家,先后多次到之江院区研究改造方案。在多个部门的通力合作下,在一次次的修改调整中,方案最终成形。
据浙大一院院长助理金百冶介绍,这次改造,涉及的区域包括226个病房、ICU、急诊、放射科等,工程量巨大,根据方案,之江院区对确诊病人、疑似病人、医护人员进行了分区管理。将急诊整体作为发热门诊区域,确诊的危重型病人统一收治到5号楼ICU;确诊的普通型、重型病人及疑似病人统一收治到3号楼;同时将确诊病人和疑似病人分楼层收治;2号楼作为医护人员的生活区域,病区的1楼作为病人的转运通道,整个院区的2楼作为洁净通道。
设计者们还对不同病人、工作人员进出医院的线路进行了细心的规划。“比如,发热病人由东门进入急诊内各发热门诊诊室,救护车从南门进入到各病房楼病人电梯,医护人员从6号行政楼2楼洁净通道进入到各诊疗区域。这样,最大程度地避免各类人员的交叉感染。”金百冶表示。
“筑墙”隔断严格做到洁污分离
据金百冶介绍,在这次改造中,通道划分还相对容易,只要进行区域封锁、标识标牌指示、安保管理就基本可以实现。但在对最关键区域——病房的隔离改造,遇到了不小的难题。
据了解,之江院区住院楼每个标准层设计12间3人间和4间双人间。按照院感要求,要将标准层分为“3区2带2通道”,即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2条缓冲带、患者通道、员工通道。
医院组织专家会商后,迅速确定了“筑墙”隔断的方案:在护士站两侧做隔断,在医生通道西面增加两处隔断做2个缓冲区,还要在医生通道东面,做一处隔断隔出清洁通道,入口门厅处隔出安全通道。
“这样一来,之江院区将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和疑似患者分楼层收治,每一层都有严格的区域划分并进行了隔断,严格遵循了洁污分离,确诊患者病房为双人间,而疑似患者病房为单人间,将患者间交叉感染的风险降到了最低。”金百冶表示。
在改造病房的同时,之江院区还将原急诊区域紧急改造成发热门诊区域,同样进行了隔断和通道流线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