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最高17℃ 后天最低-1℃少出门 多看书 这份书单助你成为“谣言粉碎机”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0-02-14 07:43   

都市快报讯 别看杭州今天好像还挺暖和的样子,最高气温预计有17℃,最低气温也有12℃,其实一股强冷空气正快速地从中西伯利亚南下。昨天一早,中央气象台同时发布了“大雾”“寒潮”“暴雪”“强对流”四个预警!这股强冷空气来势汹汹,未来四天,杭州的天气会从暖湿转为晴冷,变化将非常剧烈。

根据杭州气象台的预报,明天,也就是周六(2月15日),最低气温就会速降到1℃,后天的最低气温更是可能在-1℃。

大风降温雨雪都要来

这股强冷空气虽然已经上路,但到杭州还需要些时间。

今天杭州依旧会由暖湿气流占主导,以阴雨天气为主,气温也会逐渐回升,今天最低气温12℃,最高气温预计能达到17℃,湿冷的感觉并不明显。

但到了明天,强冷空气的影响就出来了,“大风、降温、雨雪”豪华三件套一起来袭,北风预计增大到6-8级、山区7-9级,同时气温大幅下降。明天白天杭州最高气温预计还有14℃,夜里的最低气温就会到1℃了。15日夜里到16日早晨,市区及周边平原还会有小雨夹雪或小雪,高山区中到大雪。

这股冷空气强度强,持续时间也长,17-18日早晨最低气温可能只有-1到-2℃,平原地区会有薄冰或冰冻,山区有冰冻或严重冰冻,19日以后,气温才会缓慢回暖。

总之,这波寒潮过境期间,降温幅度会非常剧烈,忽热忽冷,大家一定要做好御寒准备,尽量减少外出,千万不要感冒了!

这份书单助你辨清谣言

互联网时代,信息满天飞。

最近估计很多人刷手机的时间都比较长,群聊记录、微信截图、官方新闻、小道消息、谣言、辟谣、反辟谣、再辟谣……总之,好多人都有信息过载导致的焦虑,有时抱着“看都看到了,赶紧转发”的心态,一不小心反而成了谣言的传播者。

如何辨别各类信息的真伪呢?

上海译文出版社资深编辑提供了一份珍藏书单,每一本都是经得起检验的口碑好书。它们能帮助你理解真相与谣言之间复杂的关系,也阐释了新闻业和社交媒体是如何运作的,谣言是如何生产、传播,并对现实产生负面影响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分享这份干货满满的书单,希望它能帮助我们减轻信息焦虑,提升甄别真伪的判断力。

《新闻的骚动》

[英]阿兰·德波顿著,丁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阿兰·德波顿的著作,涉猎了从哲学思想到情感关系,从建筑美学到生活方式等各种你所能想到的话题。

在《新闻的骚动》中,他把新闻分为政治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名人新闻、灾难新闻和消费新闻,对各类新闻的特点分别加以阐述,并解释了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阿兰·德波顿对英国新闻业既有赞赏,也有批判。他以读者兼作家的身份,对新闻业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新闻不应该排除愤怒的回应,但应该帮助我们愤怒得有正确理由,有妥当分寸,有始也有终,并且成为具有建设性的构件。”希望这本《新闻的骚动》能对大家有所启迪。

《公众舆论》

[美]沃尔特·李普曼著,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新闻的骚动》是一本通俗易懂的作品,下面我们再来分享一本专业学者的著作——别紧张,尽管这本《公众舆论》在各大新闻学院学生必读书目中占据一席之地,但它并不无聊、枯燥,影响了无数专业学者、新闻从业人员及普通读者。

在李普曼看来,“他人脑海中的图像,关于自身,关于别人,关于他们的需求、意图和人际关系的图像,就是他们的舆论。”

在这个基础上,他又指出了阻碍人们接近真相的种种因素,诸如人为干预注意力有限、时间匮乏、语言的局限等。当信息越过这些障碍,终于到达我们的脑海,还要面对日积月累的想象、偏见和成见的影响,最终这些见解结晶为大众舆论,进而影响人们的行动,甚至干预政治生活。

《谣言》

[法]让-诺埃尔·卡普费雷著,郑若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好了,说完新闻和舆论,让我们来聊聊让人不太愉快的话题:谣言。

《谣言》这本书的许多观点对于普通读者来说非常有冲击力。例如,作者认为,“对于公众来说,在信息与谣言之间的分界线并非客观的,他们将他们认为是真实的消息称之为信息,而将他们认为是虚假的或未经证实的消息称之为谣言”,甚至“谣言的流动与其真实与否无关”。这显然与许多人所持有的真伪二元论大相径庭。

但是,这个观点恰恰指出了谣言流传的根本动力:人们不是因为谣言的广泛传播而相信谣言,而是因为本来就相信某个“事实”是存在的,而相关的谣言恰好出现在耳边,才乐此不疲地传播它——这个观点恰好与上面提到的李普曼的观点形成了呼应。

所以,如果你曾经被某个谣言耍得团团转,甚至为它的广泛传播出了一份力,或许可以分析一下,这则谣言如何击中了你内心深处的观念,让你轻易就相信了它。

《后真相时代》

[英]赫克托·麦克唐纳著,刘清山译,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现在,越来越难找到一则“纯粹的谣言”,我们已经迈入了“后真相时代”。今天,大部分“谣言”实际上是多种信息交织的产物,夹杂着真实信息、虚假信息、专业意见、有争议的观点、错误解读、刻意引导……这不仅让分辨谣言变得更加困难,也让试图辟谣的专业人士无从下手,需要长篇大论才能解释清楚一则谣言中的谬误,而这显然影响了辟谣的传播效果。

《后真相时代》抛弃了真相与谣言这组对立的观念,代之以片面真相、主观真相、人造真相、未知真相4种类型,并将传播信息的人分为倡导者、误传者和误导者。作者结合大量案例,充分说明了这四种真相如何被利用,进而真实地影响了现实世界。

《社交媒体简史》

[英]汤姆·斯丹迪奇著,林华译,中信出版集团

为什么谣言会不断“进化”?答案有很多,但传播媒介的改变肯定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原因。

从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的“社交网络”开始,作者梳理出了口传媒介与书面媒介的演化史。他提到了古登堡印刷机、摩尔斯电码和无线电等关键技术的发明,也提到了宗教改革、美国独立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

除了媒介的演变,社交网络的组织形式也值得关注。大众媒体时代的“集中化进程”催生了报刊、电台等媒体组织,借助于通信技术的进步,信息更加全球化、更加即时,同时也更加娱乐化了。

到了互联网时代,“去中心化”又大行其道,我们接受来自专业新闻机构的信息,同时也不断地从社交媒体用户那里接受各类或真或假的小道消息。它们在我们的脑海中拉锯,深刻影响着我们对于世界的看法。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宋赟 潘卓盈  编辑:张翟
返回
它们能帮助你理解真相与谣言之间复杂的关系,也阐释了新闻业和社交媒体是如何运作的,谣言是如何生产、传播,并对现实产生负面影响的。今天,大部分“谣言”实际上是多种信息交织的产物,夹杂着真实信息、虚假信息、专业意见、有争议的观点、错误解读、刻意引导……这不仅让分辨谣言变得更加困难,也让试图辟谣的专业人士无从下手,需要长篇大论才能解释清楚一则谣言中的谬误,而这显然影响了辟谣的传播效果。到了互联网时代,“去中心化”又大行其道,我们接受来自专业新闻机构的信息,同时也不断地从社交媒体用户那里接受各类或真或假的小道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