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易感人群的防护是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问题。最初网上有“老年人易感,儿童、年轻人不易感”的说法,但很快被疫情现实“啪啪”打脸:1月26日北京出现9个月大婴儿确诊感染;浙江目前年纪最小确诊患儿为3个月22天。
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指出,所谓易感人群,指的是原来没有感染过,没有抵抗力,没有免疫力物质的产生,所以感染了这种新型病毒的时候,是比较容易感染的,叫易感人群。“这次新型冠状病毒是一个新发现的病毒类型,所有人群都是易感人群,而老年人、抵抗力差的人、有基础疾病的人,又是更易感的人群,感染后也更容易发展为重症。”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呼吸内科专家、教授陈志敏也表示,儿童自身免疫功能的不成熟,尤其是气管支气管相对狭小,咳嗽无力,更容易出现气道阻塞,病情变化更快。
“儿童的防护措施,最好的办法是不要接触病人,尽量待在家中不出门。如果不得不去公共场所的话,一定要戴上医用防护口罩或外科口罩。戴时要贴紧面部,紧压鼻梁两侧的金属条,使口罩上端紧贴鼻梁。而1岁以下宝宝没有专门的婴儿口罩,故不出门为宜。”他还表示,家长出门后回家,一定要先洗手,身上的衣服不要让孩子接触。如果家中有居家隔离病人,一定要让其戴好口罩,并让孩子远离。
昨天,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指南(第一版),其中明确了老人和儿童的防控要点。但这个季节本就是流感、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无论儿童还是老年人,均建议不出门为最好的防护措施。那么,一旦出现咳嗽发热情况,要不要去医院诊治呢?
陈志敏教授表示,孩子出现发烧、咳嗽等状况如果肯定没有接触过感染病人,也没有外出过,一般不会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如果只是普通感冒,精神还不错,整体病情不严重,那能不去医院就不去。但凡有过感染源接触史,出现了发热、乏力、咳嗽等症状,立即前往正规医院发热门诊。
市卫生健康委也提醒,老年朋友尤其是患有慢性病的,疫情期间慢病长处方扩大范围,并且该服务不限签约人员,若出现不适或用药调整,应及时联系自己的主管医师;出现急症则应前往省市级医院就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不过,杭州市一医院血管外科主任方欣指出,虽然当前呼吁大家少出门,但在家时,也不要一坐一趟就是大半天,即使在室内也需要保持一定的活动量以及喝水量。
“久坐最伤害身体,会引起静脉曲张、静脉血栓等各种情况。比较严重的一种情况时,引发血栓的几个因素聚集到一起,比如长期吸烟、喝水少而出现血液高凝状态,加上卧床或制动时间过长,就容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一旦急性期发作则导致肺栓塞等危重症,连抢救机会都不给。”他强调,若同一个姿势保持超过半小时以上,就一定要站起来活动一下。
附: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指南(第一版)
特殊人群防控指南之一:老年人防控指南
1.确保老人掌握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个人防护措施、手卫生要求、卫生和健康习惯,避免共用个人物品,注意通风,落实消毒措施。倡导老人养成经常洗手的好习惯。
2.老人出现发热、咳嗽、咽痛、胸闷、呼吸困难、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结膜炎、肌肉酸痛等可疑症状时,应采取以下措施:
(1)自我隔离,避免与其他人员近距离接触。
(2)由医护人员对其健康状况进行评估,视病情状况送至医疗机构就诊,送医途中应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3)曾与可疑症状者有无有效防护的密切接触者,应立即登记,并进行医学观察。
(4)减少不必要的聚会、聚餐等群体性活动,不安排集中用餐。
(5)若出现可疑症状的老人被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其密切接触者应接受14天医学观察。病人离开后(如住院、死亡等),应及时对住所进行终末消毒。具体消毒方式由当地疾控机构的专业人员或具有资质的第三方操作或指导。没有消毒前,该住所不建议使用。
特殊人群防控指南之二:儿童防控指南
1.不要去人多的地方,不参加聚会。
2.外出一定要戴上口罩,记得提醒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戴好口罩。
3.作息规律,健康饮食。饭前便后认真洗手。在家多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做体育运动。
4.从现在起,养成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或袖肘遮住嘴巴、鼻子的习惯。
5.如果有发烧、生病的情况,一定要配合爸爸、妈妈及时去医院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