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报讯 周三(1月15日)开始,杭州的雨就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好消息是雨水在今天下午会按下暂停键,杭州今天5-8℃,上午阴天,有时有小雨,部分城区有雨夹雪,下午开始到夜里阴到多云。
明天白天多云,夜里多云转阴,是近期比较适合洗晒的一天,恰逢年前的最后一个周末,大家一定要抓紧机会了。因为雨水很快又会回来。
今天有可能会下雪?
年前留给大家洗晒的天数本来就不多了,预计在未来一周内,杭州天气还是晴晴雨雨,洗晒计划可以说是难上加难。
下雨把我身边的朋友分成了两拨,一拨每天勤刷天气预报,因为下雨不能晾晒而发愁;另一拨则非常坦然,因为家里有烘干机,下不下雨对洗晒影响不大。
据杭州市气象台说,未来七天里有三次降水过程,但这几个时间段可见缝插针地洗洗晒晒:今天下午到夜里天气转好,周六是近期难得的多云天气,周日到下周一白天,运气好的话,也不会下雨。
本周以来,杭州天气雨始终是主角。周三,西安下雪喜提热搜,接着,南方省会城市中,武汉、合肥也纷纷传来了下雪的消息。今年冬天,杭州也曾出现过雪的影子,但都只在高冷的山区短暂现身,或是主城区里短暂的雨夹雪子。
冬日里雨水较多,只要气温足够低,下雪还是有希望的。杭州市气象台说,今天北方将有一股冷空气南下,受它影响,杭州上空气温将缓慢降低。北部地区1500米高空气温将逐渐降至-3℃以下,800米高空也将降至0℃以下。这就导致有部分雪花在下降过程中没来得及融化而掉落到地面,形成雨夹雪。山区海拔高、气温低,就有可能是纯雪了。
那么,杭州北部平原的小伙伴今天起床,就能看到2020年的第一场纯雪吗?
你想多了。理论上是存在下雪的可能,但是因为今天上午雨水过程趋于收尾阶段,本身降水量就不大;再加上地面气温比较高,即便有一些雪花飘落,也很快就会融化了。
看来想要看到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纯雪,还需要等待。
西泠春运会启动
最近大家都忙着准备年货,西泠印社就为杭州市民准备了春联和福字当年礼,这是西泠印社昨天启幕的“你好新鲜生活家西泠春运会”系列活动的一部分。
百年名社西泠印社自2018年策划第一届西泠春运会以来,今年已经是第三届,已为广大杭州市民所熟知。今年的活动由杭州市文明办、西泠印社集团主办,西泠印社美术馆、西泠印社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承办,杭州卡萨帝冰箱特别支持,杭州8个区12个街道(镇)100多个社区参与活动。主办方特别邀请了陈振濂、吕国璋、张耕源、童亚辉、江吟等五位西泠艺术名家,精心创作春联和福字,并印刷4.5万份送到杭州的千家万户。
买本好书假期读
你的年货单上,有没有为春节假期买两本书?被称为“图书风向标”的2020北京图书订货会刚刚落下帷幕,推出不少重磅好书,看看有没有你喜欢的。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
学者、文学家胡适曾这样回忆他开蒙的学校“澄衷蒙学堂”:“我现在回忆那一年半的时光,我还觉得那是我幼年最得益的时期。”胡适所使用的识字课本,叫《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
这套教材初版于1901年,其后迅速成为全国各小学的通行教材,被后人誉为“百年语文第一书”,也是茅盾、竺可桢、叶圣陶、丰子恺等人的启蒙读本。
此次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讲复刻版是由学者余世存、胡赳赳通力合作,历时5年修订而成,设计师张志奇曾是“中国最美的书”获奖者。它按照天文地理、山川河岳、民生日月、花鸟鱼虫等分类对汉字进行系统整理,内容上分为“简说”和“详说”,简说是为10岁以下儿童设计,详说的目标读者则是10岁以上的孩子,寒假亲子共读也很好。
《蒙克传》
很多人都见过《呐喊》这幅画——一个变了形的人像,捂着耳朵,作惊声尖叫状,让人隔着画都能感受到那内心挣扎的恐惧。这幅画的作者蒙克是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自孩提时代便开始创作,艺术生涯长达60多年,共计创作超过60000件作品。
《蒙克传》就是全面叙述蒙克丰富多彩的一生的著作,作者是挪威艺术史家、小说家、伯瑞格文学奖获得者阿特勒·奈斯,用了120多幅蒙克代表性画作和罕见黑白老照片,以及340多段节选自信件、笔记、报刊等的珍贵史实资料,多角度、全方位地还原了一个真实的蒙克。奈斯无意于给蒙克打上任何诸如精神分裂症、焦虑症、死亡恐惧者等噱头十足的标签,而是基于大量史实,如平地起高楼般,让蒙克、蒙克的艺术以及他所处的时代,变得立体起来。
《先生们》
翻开《先生们》,一串串熟悉的名字跃入眼帘,冰心、梁漱溟、沈从文、巴金、黄永玉……人文学者、传记散文作家李辉将三十余位中国文学界、哲学界、美术界等领域众多名人大家的人生片断,以及他与这些大家长达近半个世纪的交往过程带到读者面前。李辉在讲述他与这些先生交往时,除了传统的回忆、记录外,更多地着墨于先生们为人、为学的态度和精神,细节背后渗透了当时社会的风气与文人风骨,从而浓缩为一个时代的背影。
李辉说:“1978年2月,我走进复旦大学中文系。秋天时节,我与陈思和说,我们开始研究巴金先生,因此结缘了贾植芳先生,成为贾先生的弟子。”在贾植芳先生和师母任敏的关照下,他又渐次走进了巴金的视野。1987年秋天,李辉来到《人民日报》做副刊编辑,开始与老先生们接触。对他而言,最重要的经历莫过于采访不同的老先生,听他们谈自己起伏跌宕的往事,最终开启了他从事文化人物传记写作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