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下的“杭州机遇”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0-01-12 09:56   

都市快报讯 从昨天开始,浙江正式进入“两会”时间。翻看议案、提案和建议库,今年省两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依然是代表、委员议论的热词。

适时启动沪杭磁悬浮规划研究

浙江出台行动方案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浙江,是长三角的“金南翼”,在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中,如何彰显浙江担当、展现浙江作为?

1月8日,省委、省政府印发了浙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浙江省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

目标是到2025年,全省域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争创2至3个国家实验室,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3%以上,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0件以上;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中心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缩小到1.8∶1,新增轨道里程数1500公里、高速公路里程数1100公里;与沪苏皖省际轨道接口总数达到13个;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0%以上,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9岁,跨省市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率达到90%;PM2.5浓度控制在30微克/立方米以下,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0%;

到2035年,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格局全面形成。

《方案》明确了实施路线图,提出高水平推进“四大建设”、高层次扩大对外开放、高起点发展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民营经济、高普惠共享公共服务、高效能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等九大重点任务。

比如“高标准建设大通道”方面,加快推动《纲要》提到的沪苏湖、通苏嘉甬、杭临绩、沪乍杭、黄山-金华等铁路项目;同时适时启动沪杭磁悬浮规划研究。

此外,还要谋划杭(州)丽(水)、金(华)龙(游)等铁路项目,以及沪嘉、沪平、环太湖、杭绍、杭德、宁象等都市圈城际项目。

全面融入长三角

杭州如何发挥优势补足短板?

代表委员这样建议

去年7月,杭州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贯彻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 全面提升城市综合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吹响了杭州全面融入长三角的号角。

在长三角27城中,杭州有独特的优势“数字经济”,但也有短板“制造业”。 全面融入长三角,是重大机遇,也有激烈竞争。杭州如何应对上海的“虹吸效应”和都市圈城市“洼地效应”带来的人才、资金等流失?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纷纷为杭州出谋划策。

制订集成电路“十四五”专项发展规划

出台更多接地气的产业支持政策

浙江省人大代表

杭州士兰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工会副主席 黄丽珍

集成电路是现代信息社会的基石,是支撑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

杭州集成电路产业方面形成了一定的优势,但是对比上海、深圳、北京,杭州集成电路还有不小差距。过去的2019年,深圳市集成电路销售额已突破1000亿元,上海也达到了680亿元,而杭州只有132亿元。

此外,合肥、南京、厦门等后起之秀纷纷加大投入。面对当前竞争激烈的局势,杭州如何发力?

产业发展,规划先行。黄丽珍建议,杭州市要抓住“十四五”规划制订之机,针对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进行好好论证,把集成电路的发展放到足够的高度,制订集成电路的“十四五”专项规划,规划好总体怎么支持,怎么样结合浙江的特点走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怎么样解决好整机企业被卡脖子技术的产业链配合攻关等。

2014年,《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印发,业内称之为国发(2014)4号文。在4号文引领下,建立起了国家级的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带动社会资本投入,形成了北京、上海、深圳等几个集成电路产业重点区域。

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最紧缺的是人才。黄丽珍建议,杭州要发挥浙江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院所的产教融合优势,支持集成电路专业人才的培养,支持浙江大学建设集成电路一级学科,支持国家微电子示范性学院落地建成。

同时,黄丽珍希望杭州可以结合自身在集成电路方面的产业特色,出台更多接地气的人才政策。

再好的人才政策,都要落实到吃穿住行上

才能真正留得住人

浙江省人大代表、网易(杭州)党委书记 周骏

数字经济的核心竞争驱动力是人才。近些年,得益于领先的双创氛围、产业基础和人才政策,杭州人才净流入率始终名列中国主要城市前茅,激发了企业的发展活力和动力。

但随着国内城市“人才争夺战”的白热化,杭州市数字经济企业在人才招募和自身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新的挑战,比如现有人才政策对企业急需的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吸引力还不足。

“比方说人才补贴,财政部、国税总局专门发文,在粤港澳大湾区工作的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超过应纳税额15%的部分,由珠三角九市的地方财政给予补贴,而且该补贴免征个税。目前,长三角地区还没有类似政策,一定程度影响了这类人才来杭州发展的意愿。”

周骏建议,浙江省应尽早联动上海市、江苏省、安徽省,积极争取中央及国家有关部委专门出台长三角地区面向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的优惠政策,且不低于粤港澳大湾区的现行政策和补贴力度,提高城市群的竞争力。

随着杭州城市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杭州应该提早谋划,在政策短期内无法突破的前提下,将补贴与其他人才优惠政策打通,先行先试,提高国际人才的吸引力和获得感,推进“数字经济第一城”建设。

硬环境,各大城市其实差别不大,大家都可以做得很好,抢夺人才拼的是对人才的服务,最终要回归到对人才本身的需求,也就是软环境。

杭州是中国创新创业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为什么?滨江区有一句口号“此心安处是吾乡”最能体现一种理念,优质的民生也是最好的招才引智政策。

再好的人才政策,都要落实到吃穿住行上,才能真正留得住人。如果杭州能更好地解决这些基本需求,让人没有后顾之忧,那一定会创造出一个更有粘性、有温度、也更动人的城市形象,真正抓住人才的内心。

“真正做到‘杭州是天下人的杭州’,相对于长三角地区甚至全国来说,就会变成杭州的优势。”周骏说。

推进长三角数字农业建设

让老百姓的“菜篮子”更放心

省政协委员

杭州市植保土肥总站的推广研究员洪文英

“如果不是这周参加两会,我后天肯定还要下田的。”洪文英日常的工作是植物保护,也就是监测杭州农作物的病虫害情况,并及时进行防治。

这次参加省两会,洪文英提交了一份名为《以长三角数字农业建设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的建议》的提案,这份提案来源于她数十年的工作观察。

数字农业的好处,从杭州的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就能看得到,洪文英说:“这个平台能够做到及时的气象预警和病虫害预警,这样就能减少农药的盲目使用,让老百姓的‘菜篮子’更放心。”

为什么要把数字农业建设放在长三角一体化的环境下来讲?首先,因为长三角区域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也是数字经济最活跃、体量最大的地区,有着良好的信息经济产业基础。其次,生态是相互影响的,是不能用区域壁垒分割开来看的。洪文英说:“比如之前建德出现草地贪夜蛾,我们发现之后立即预警,如果区域之间有壁垒,即使在现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还是有可能会出现传达不畅通的情况。”

洪文英认为,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背景下,杭州的数字农业建设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比如说,相对来讲,上海、杭州的耕地面积较少,如果在其他地区设立数字农业基地,再运用上海杭州的数字技术做支撑,不仅带动了整体的乡村振兴,而且节约了资源,同时还会提高不同地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生态环境安全,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有了更大的合作平台,整合各地的优势资源,就能达到双赢”。

留住人才高收入、好待遇还不够

更重要的是打造能够集纳人才的平台

省政协委员、民盟界别、嘉兴市政协副主席柴永强

如果你想了解长三角,一定得知道“G60”。“G60”本是沪昆高速的编号,这条高速路穿过上海市松江区全境,绝大多数企业都分布于路两侧。2016年,上海松江区提出,沿G60高速公路构建产城融合的科创走廊,是G60科创走廊的1.0版本。

如今,G60科创走廊发展为贯穿长三角三省一市,覆盖上海、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九城市的“3.0版”长三角G60科创走廊。2019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已从秉持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上升为落实国家战略的重要平台。

在省两会上,民盟浙江省委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关于进一步推进G60科创走廊(浙江段)建设的几点建议》,分析了G60科创走廊浙江段目前存在的短板,并提出了三点建议。

提案指出,G60科创走廊浙江段的科技创新投入不足。从R&D(指企业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的支出)指标来看,G60科创走廊(浙江段)2017年R&D投入强度为2.66%,低于广深科创走廊(3.2%)。而研发投入最高的杭州,2017年研发投入占比为3.15%,仍落后于北京(5.64%)、深圳(4.13%)、上海(4.0%)。

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背景下,如何防止上海的虹吸效应带来的人才、资金等的流失?

参与提案调研撰写的省政协委员柴永强认为,留住人才,不单单要用高收入、好待遇,更重要的是打造能够集纳人才的平台。“比如像之江实验室、西湖大学这样的科研机构与高校,让他们觉得在杭州能有事业上更好的发展,只在杭州还不够,浙江应该更多。长三角地区目前竞争还是大于合作,要搭建更多互利共享的大平台,促进区域之间的相互衔接。”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殷军领 叶怡霖  编辑:吴阳杰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