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海塘遗址博物馆今天开馆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0-01-07 08:36   

都市快报讯 今天,杭州海塘遗址博物馆开馆。

它位于江干区九堡文体中心,里头保留了一段现存的明清海塘遗址,可以让大家看看杭州古海塘的历史变迁、文化内涵。

它的开馆意味着全国有了首个海塘遗址博物馆。杭州为什么要为了海塘,专门建一个遗址博物馆?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队员杨金东说:“这几年,很流行一句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无非是有人替你负重而行。如果换成一座城市,为杭州这座城负重而行的,就是海塘。”

“因湖而名”“因河而兴”“因塘而存”,大家都知道,因为西湖,杭州有了名气;因为大运河,杭州开始兴盛;而塘,则是钱塘江的海塘,有海塘,这座城市才得以生存。

钱塘江,出杭州湾而入东海,全长约668公里。千百年来,为了抵御海水入侵、洪潮灾害,历朝历代的杭州人,在钱塘江河口两岸,修筑了不同规格、不同结构、不同类型的海塘,是保卫杭嘉湖平原、宁绍平原繁荣富庶的人工屏障。

可以说,因为有海塘,才有这座城的岁月静好。

考古界对海塘的定位是,与长城、运河相媲美的古代三大伟大工程之一。

所以,你说它值不值得建一座博物馆?

挖到了明清时代鱼鳞石塘

索性就在石塘遗址上建博物馆

2008年,杨金东到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上班,带他入门的老师,领他去了滨江,指着一条马路和他说:“这里,就是杭州的海塘。”

海塘?一条马路?

杨金东说,那时他对海塘几乎没有什么概念。也没想到,之后几年,他会带队沿着钱塘江,从此开始了海塘的寻觅之旅。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就先后多次,对钱塘江古海塘遗址进行考古调查,从2014年开始,对它的发现越来越多。

这几年,都找到了哪些海塘?

杨金东说,杭州的海塘,按照历史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水经注》载:“防海大塘在县东一里许,郡议曹华信家议立此塘,以防海水。”

当时,钱塘县地方官华信,组织老百姓造了捍海泥塘,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条海塘。

但,东汉时的海塘是什么样子,已经无法考证。我们只能从目前找到的古海塘遗址,来了解它们曾经的样子。

杨金东说,海塘的类型可以说非常丰富,包括土塘、竹笼石塘、柴塘、条块石塘、丁由石塘、鱼鳞石塘、斜坡石塘。

而且,有不少地方是不同类型的海塘,互相叠压、打破。同时,还发现了坦水、护基木桩、滉柱、抛石等配套设施。

一个个来看看。

土塘是最早的海塘,结构简单,且一直是海塘的“主力”,一直到清代鱼鳞石塘修建后,土塘才从“主力”变成“配角”。

在还是“主力”的时候,土塘其实压力是很大的,因为是泥土浇筑的,每次钱塘江大潮汹涌而来,它都不太能扛得住。所以,土塘时不时就会坍塌,赶上潮水时,洪水拦不住就直冲杭州城。

到了五代吴越国,钱镠称王后,钱塘江边的海塘,也有了突破性进展,变成了竹笼石塘,那结构就复杂多了,由滉柱、护基木桩、“竹笼沉石”、土塘等筑成。简单来说,是把竹片编成竹笼,里头放上巨石,层层叠叠堆成堤坝,然后再打上木桩,保护海塘。

2014年,考古队在江城路下发现的海塘,就是五代吴越国捍海塘,它建于五代后梁开平四年(910年),是杭州乃至全国历史上,朝代最早,且能见到实物的海塘。

那时候,是谁拍板,建了竹笼石塘?钱镠。在钱塘江南岸,就有韩美林创作的“钱王射潮”雕像。

史料记载,土塘一次次挡不住钱塘江大潮,让钱镠也很烦恼,他是留下记录的:“溯自唐贞观以前,居民修筑,不费官帑,塘堤不固,易于崩坍……自秦往山东南18堡、数千万亩田地,悉成江面。民不堪命,群诉于臣。”

910年,在钱塘江边,钱镠举办了祭潮神仪式,举全国之力,“造竹络,积巨石,植以大木”修了竹笼石塘。

杭州城的规模,也因为这个海塘慢慢扩大:先是造了东南城墙,新建通江门、候潮门,还在钱塘江沿岸兴建龙山闸、浙江闸,阻止咸水倒灌,减轻潮患;过了几年,以前受潮水冲击的碱地,慢慢变成良田,能种地了,杭州人生活的城区,也就从中河扩大到了东河。

竹笼石塘沿用至宋代,又变了,改柴塘。

宋代,杭州地方官先后筑塘21次。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杭州知府戚纶,还有一位转运使陈尧佐,改用梢料护岸,薪土筑塘,以护其冲,设法防捍,并集材役工数万,筑成一条七里长堤,防止了海潮的冲涌,也保障了运河的正常航行。

简单来说,宋代的海塘修筑,迎水面是木桩柴条,背水面是夯土,一层黏土一层柴条,层层叠叠铺上十几层,柴塘上再用三排木桩固定。

2015年,考古队在萧山区的北海塘遗址,发现了保存基本完整的柴塘遗存。

柴塘从宋代一直沿用到清代,并没有抛弃,而是精益求精,边用边改进技术。之后,又先后出现了条块石塘、丁由石塘、大石塘、鱼鳞石塘的演变。

比如条石海塘,将大块石条打磨平整,交错叠置而成,石条间以铁锔和榫连接。

鱼鳞石塘,用上千斤的重条石逐层上叠,从侧面看塘身,层次排列如同鱼鳞一样,层层缩进。

鱼鳞石塘,在海塘遗址博物馆就看得到,也是它的由来。2013年5月,建九堡文体中心前,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来做先期勘探,一挖,就挖出了一段梯形古建筑,是明清时期的古海塘遗址。

这处海塘上窄下宽,呈“梯形”,共10层,每一层都由长条形石块堆砌而成,逐层上叠,像鱼鳞一样。为了更好地保护它,干脆将文体中心的一层和地下一层,建为了海塘遗址博物馆。

2019年重大考古发现

钱江新城古海塘遗址

从土塘到柴塘再到石塘

杨金东说,考古队在这些年的海塘寻觅之旅中,发现有不少地方是不同类型的海塘,互相叠压、打破的。

比如,常青石塘,是宋元至明清石塘叠压;钱江新城二期的鱼鳞石塘,既打破丁由石塘,也发现石塘叠压柴塘。

最罕见的发现,是去年(2019年)的重大考古发现。

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钱江新城古海塘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一下子有了三个首次发现。

首次发现,柴塘和石塘并行的双塘结构海塘;首次发现,鱼鳞石塘叠压打破条块石塘;首次发现,并确认石塘的起点位置。

根据文献记载,结合出土遗物和碳-14测年,这一段海塘中,土塘为明代延续下来的范公塘,柴塘为清康熙年间始筑,条块石塘为清乾隆四十九年至五十一年修筑,鱼鳞石塘为清嘉庆年间修筑。

具体是什么意思呢?杨金东说,就是同一个位置,出现了三个不同时期的三种海塘。先是土塘,从明代一直用下来,但是到了清代康熙年间,潮侵太厉害了,土塘承受不住了,所以就在土塘外面包了一层柴塘。又到了乾隆年间,柴塘也受不了了,就又包了一层石塘。

这样的双塘结构,杨金东说,相当于就明确了文献中关于“重障”的具体做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清代乾隆四十九年至五十一年,所修的石塘,找来找去,找到了七堡至翁家埠石塘的起点位置,相当于找到了古海塘研究中的关键坐标,意义重大。

钱江新城古海塘遗址,已经评为“浙江省2019年十大考古发现”,现正在参评“全国2019年十大考古发现”。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刘云 通讯员 孙媛  编辑:吴阳杰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