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报讯 红枫、黄杏、绿柳……这两天的杭州,仿佛是谁打翻了老天爷的调色板,漂亮如画。温度上升也毫不含糊,昨天白天最高温升到了19.5℃,绝对是“温暖如春”。
下周气温可能到24℃
虽然天气晴好,但杭州气象台特别提醒说,由于江苏一带的污染物正逐渐南下,杭州今明天空气质量会稍微差一些,最好还是减少户外活动。
图片来源杭州空气质量app
隔壁上海市,今天下午的空气质量等级已经飙红,AQI直冲170-190。
浙北部分地区也遇到了“霾”伏。
杭州受污染相对较小,但空气质量今天也从良转为轻度污染,首要污染物依然是PM2.5,建议易感人群减少户外锻炼。
图片来源杭州空气质量app
另外,受弱冷空气影响,今明两天,杭州的气温也会回落,明天最高温度预计会跌到13℃。
但是小伙伴也不要着急,后天(13 日 )起气温又将逐渐升高,空气也会转良,16日-17 日最高气温可达 21-25℃。
12月13日杭州市区AQI:80到100,首要污染物:PM2.5,空气质量等级:良。
12月14日杭州市区AQI:70到90,首要污染物:PM2.5和二氧化氮,空气质量等级:良。
小科普:如何选防霾口罩?
霾天气对所有人群的健康都有危害,尤其是老弱病幼人群。
国家卫生健康委制作的“健康防护指南”里对这些重点人群特别建议说,如果遇到轻度霾天气,儿童、老人、孕妇及心肺疾病患者等应当减少外出及户外运动,多在室内运动或调整锻炼时间,尽量避免霾污染高峰时段外出锻炼。因为一般情况下,室内的细颗粒物污染水平要比室外还是低的,特别是像霾这种情况下,它的主要来源是室外。
如果一定要在霾天气出门,戴上口罩是最简单的防护措施。不过,选择口罩时,建议选择符合国家标准(GB/T 32610-2016)的口罩,或标有KN95/N95、FFP2及其以上标准的口罩。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普通口罩及一次性无纺布口罩对于PM2.5等细颗粒物的防护是不够的,一般的医用口罩对PM2.5的防护效果也比较差。
其次,口罩要一定要正确佩戴,确保气密性。“健康防护指南”里还特别提出,儿童、老人、孕妇及心肺疾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应当佩戴配有呼吸阀的防护口罩。尽管N95等普通防护口罩能有效地阻挡PM2.5,但配戴口罩的同时会增加呼吸阻力和闷热感。如有必要,还可以找专业医生进行指导佩戴。
儿童,因为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脸型小,部分口罩密合效果较差,建议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适合儿童佩戴的防霾口罩。一些家长为孩子佩戴的普通纱布或棉布口罩,在防护PM2.5方面效果也是不够的。
最后,口罩不能反复无限使用,要及时更换。因为当口罩使用一段时间后,其过滤效果就会降低甚至被弄脏。另外,口罩内部也会吸附呼出气中的细菌、病毒等。
90后和乌克兰姐姐都来了
会打毛线的不一定是退休阿姨,也有可能是小姑娘。90后妹子小瞿坐在一群阿姨中间显得很特别,大学里学的是纺织品设计,织毛衣、钩钩针都是她的爱好,毕业后她曾在杭州本土一家很有名的女装品牌当设计师,主要工作就是设计毛衣。不过,来到现场,小瞿还是被阿姨们麻利敏捷的专业编织手法折服。“阿姨们太强了,跟她们比比我太慢了,不过我年纪轻体力好,应该可以坚持到最后。”小瞿说,“我是准备在美术馆里打到天黑的,面包都带来了。”
美术馆给每一位编织者都准备了坐垫和靠垫,但对很多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像这样坐在地上一天打下来,腰腿肯定不太吃得消。果然,昨天最后一个离场的,就是年轻的小瞿。
80后的徐佳,在湖畔社区工作。昨天早上专门请了半天假来参加活动,“单位很支持我的,平常休息时间大家就经常在一起织毛衣,我女儿的毛衣都是我织的,很多人都觉得现在年轻人不会打毛线,其实不是的,我就是网上看视频学的。”
打毛线不但没有年龄限制,甚至连国籍的界线也不存在。昨天来的编织达人中间,就有一位乌克兰姐姐Nata,今年45岁。我上前试图用简单的英文跟她打招呼,并让她跟大家做个自我介绍。Nata一脸蒙地望着我,赶紧掏出手机,用翻译软件告诉我,她不会英文,也不会中文,就是爱织毛线。现场热情的杭州阿姨们纷纷表示,哟,外国友人,我们来教你呀,包学包会!一位阿姨把自己刚起好头的针线递给Nata,正想教她该如何往下织,谁知Nata接过毛线针,会心一笑,迅速上手开织,又快又好,“原来她会啊,还是个老手!”阿姨们用全球通用的点赞方式,集体给她竖了一个大拇指。
昨天傍晚,Nata很高兴地给我发来信息,说这个活动真是太棒了,她有点意犹未尽,问我杭州哪里可以买到毛线和针,她打算回家接着织。
毛线一拿起就哪里都不要去了
黄莺和黄萍是一对亲姐妹,年龄60+,一边打一边谈天,就跟平常她们在自己家里的状态一样。黄萍说,论打毛线的技术姐妹俩都不差的,原先单位里打毛线比赛,她打的一件白色毛线衫还拿了银奖。
而姐姐黄莺则是创意点子层出不穷,比如会给家里的洋娃娃打衣服:“家里有个娃娃原来的衣服很破了,我就拿多余的毛线给它挑了衣服帽子,下面坐着的是个杨梅筐,我也给它穿了件衣服。”
两位黄阿姨还给我们提了个建议:“你们这种活动,能不能每年都搞一场,杭州有多多少少喜欢打毛线的人呢,下次可以拉到太子湾这种草坪上,太阳底下坐坐,毛线打打,报名起来肯定人更多。”
浙江美术馆工作人员在现场给大家准备了热茶和一次性水杯。“打毛线啊来不及,哪里有时间喝茶啊。”一位阿姨开玩笑说,“不过噢,人生最高境界就是家里泡一杯茶,沙发上面坐坐打毛线。只要毛线拿起来,哪里都不要去了,很‘步得牢’(杭州话,意思是待得住、坐得住)”。
一起期待这顶巨无霸帽子完成的样子
可能有人会有个担心——这么多人来织,最后怎么拼起来呢?当然不会让大家自顾自“盲织”,我们专门请了2013年参加过首届纤维展“毛线轰炸公共自行车”项目的志愿者阿姨们来担任这次活动的指导老师。每天配备两位专业级的阿姨,负责告诉大家怎么织,织多少针,最后100位编织达人接力织完的10块帽子局部,也将由这支专业阿姨编织团来负责收尾拼缝成型。
昨天来的是阿姨队伍中的骨干成员,姚奇茗和吴佩娟,两位阿姨气场很足,自带卷尺,随时要给大家量一量。开始前,吴阿姨拿出两张便利贴,开始计算,多少人,多少周长大的帽子,然后算出大致每片要起多少针,可以拼接成。用的都是心算,心中有数以后,发布指令:“起52针,统一平针。”这样后面几组参与者,可以在前一天织的基础上,接着往下织。
结束一天编织后,浙江美术馆给大家建了个编织群,方便交流。
接下来,还会有更多编织达人加入,一起期待下最终这顶巨无霸帽子完成的样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