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全国第一!杭州“云上城管”区块链应用,又智慧又管用!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9-11-21 20:48   

都市快报讯 能通过监控探头自动识别各种违规现象的人工智能AI、在35米高空监控3平方公里区域的“云”探头、为几万个雨水井盖上“户口”的“云”字典……

今年1月份,杭州第一个“云上城管”在下城区上线,从此,大街小巷的摄像头变成了具有“视神经”的“活眼睛”,可以主动将看到的事物按照“人”、“车”、“物”进行区分,并自动生成案卷,建立城市管理大数据库,实现一线工作人员在环卫、直运、查违、河道、停车、绿化、市政等12项城市管理工作上的创新和升级。

11月10日,由美丽河道系统、道路健康平整度检测系统、AI智能分析系统三大功能模块组成的“云上城管”二期建设全部调试完成。记者从今天(11月21日)云上城管二期媒体发布会获悉,11月26日,道路健康平整度检测系统将完成上链,这将会是全国第一个城管领域的区块链应用。

一眼看穿道路健康,全国第一个城管领域的区块链应用

针对路面坑槽检测、夏季高温沥青混合料路面拥包监测、裂缝检测、路面沉陷监测、接缝处路面结构差异错台等几大类城市道路“病害”,构建了一台城市道路健康生态系统。

目前,上线100台出租车,通过手机传感器,物理振动波算法,建立大数据,实现路面超高频精度健康状态实时监测。

试运行阶段,研究获取公里数52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3圈,通过无数次的车来车往,形成大数据分析,分析后数据准确率高达98%。

简单来说,比如东新路和平会展中心十字路口有一个窨井盖凸起,高出路面几公分,哪里道路路面上有一块石块,哪里路面有严重凹陷或坑槽……都可以非常精确地检测到。

本次“云上城管”二期系统还借助区块链技术,开发了区块链贡献值管理系统,目前主要先对城市道路进行精细化管理,构建全民参与的路面健康监测生态系统。

系统进入区块链后的作用分为记录和激励两个模块,有效且快速地检测城市路面平整度,将道路检测分析结果和贡献值数据上链存储,并同步到交通、城管、市政、路政,实现各部门数据实时共享。市民朋友还可以通过APP上传路面信息,通过公众号上传拍到的路面信息,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将此换算成每个用户的贡献值,大家可用贡献值兑换相应礼品。

通过区块链技术应用,能保证道路分析结果的数据真实性,并有效解决数据孤岛和共享交换协同问题,同时激励机制能让更多民众参与到城市管理建设中来。

AI监控增至225路,执法调度更智能

“云上城管”二期建设对AI系统进行了再次升级,扩大了问题自动发现区域范围,接入AI监控增至225路,增强了违规宣传物、沿街晾挂、人员聚集等场景识别能力,并完善事件处置流程,实现违规行为自行整改复核,提升问题从发现到整改完毕全过程的自动化程度,该AI智能分析系统自运行以来,已智能发现问题超过17万处。

水上有“眼睛”,水下有机器人,河道美丽又智慧

“云上城管”二期建设新增了美丽河道模块,把高空视频监控和水位、水质传感器相结合,在排水口接入水质监测导电率仪器,可实时掌握全河段水位、水质情况,自动区分雨水和污水,大幅提升对全区河道的动态监管能力,实现快速定位问题、迅速现场核实的高效执法。

同时,改建观景台,接入水下机器人、景观台人流量监控等装置,达到既美观又可直观检测水下能见度和水上人流量的效果。

一台相当于6个环卫工人的扫地机器人

在武林广场和新天地,细心的市民朋友可能已经见过这款5G+AI+无人驾驶户外大型扫地机器人。

这款机器人是融合自动清扫技术、无人驾驶技术与云技术研发的户外大型清扫智能化机器人,充电一小时,可以工作八小时,每小时可以清扫7000㎡,相当于6名环卫工人。可实现自动倾倒垃圾、自动回充、自动喷水降尘、自动生成清扫报告等功能,实现智能清扫自动回充。

这款机器人不仅能提高清扫效率、降低人工劳动强度、保障人员安全、节省人力成本等效果,同时大大提高清扫行业的人工智能化水平。

可应用场景于非机动车道、园区、人行道、景区公园道路、住宅小区道路及户外大型广场等场所,能够实现下城区城市管理局云上城管AI智能系统控制中心的管理与监控等功能的工作,为城市清扫带来人工智能背景时代下的“新环卫”。

此外,这款机器人还能实现智慧巡逻的功能,多个视频监控摄像头执行现场监控功能,云上城管AI智能系统发现路面垃圾或违章停车,指挥中心就可下发指派命令给未来卫士扫地机器人,来实现智慧监控、远程控制、远程联动智能清扫和智慧巡逻等功能。

这朵智慧“云”,给城市管理带来了哪些好处?

记者了解到,从2018年12月至2019年9月,下城区共采集交办案卷140214件,其中交办市级部门28830件,区内处理110952件,问题解决率100.00%;受理市民群众来电、来信、来访8651件,比去年同期(9287件)下降了6.85%。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吕磊 文/摄  编辑:王玥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