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 记者 刘园园 通讯员 杭建宣 吴宙航
在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道路上,雨水充沛的杭州将如何进一步应对防洪排涝、建设海绵城市?在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轨的进程中,杭州如何进一步实现降低建筑能耗?
近日,在日本考察、学习、交流的杭州优秀青年建设工程设计师传回了他们的第五批学习日记,写满了他们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与答案。
东京的综合治理防涝对策 金洛楠 杭州市城乡建设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日本东京位于关东平原中部,是面向东京湾的国际大都市。东京首都圈居住着3700万人口,一般的雨水排水系统已远不能满足瞬间集中大雨、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
为保护地区免遭水害,东京在完善雨水排水管道、恢复河流原有的保水和临时储水功能等基础上,采取了综合治理防涝对策:首先,在地面上利用一切空地蓄水,如校园、广场、公园绿地等;其次,提高地面渗透率,采用透水材料铺设地面,让更多的雨水自然下渗;再次,在地下50米建设了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管道排水系统,简称首都圈外围排水道。
东京圈外围排水道从1993年开始施工,全长6.3公里,历经13个年头才得以完工,耗资2300亿日元,是世界最大级的地下排水路。全程拥有计算机监控,并设有中央控制室进行调控。
杭州属于暴雨频率高、强度大的城市,短时间高强度的暴雨常常造成城区洪涝灾害。为此,杭州依据自身城市的特点采取了很多应对措施,如启动海绵城市建设、投资10亿元兴建三堡排涝工程、编制《杭州市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等。东京的综合治理防涝对策对杭州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首先,应转变城市建设观念,先地下、再地上,地下管网可适度超前,而不用跟着地上项目走;其次,建立全城降雨信息系统,通过长年数据的积累分析,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采取特殊的处理措施;再次,除现有雨水排水系统外,还有应对极端情况的排水系统,一旦暴雨量超过雨水排水设施能力,地下蓄水池、停车场和运动场等可以作为临时的存水场所。
随着杭州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有必要针对自身城市特点建设流域性、系统性、综合性的防涝系统。
以精细运维降低建筑耗能 田向宁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日本大学城能源中心主要服务于北九州市市立大学、早稻田大学和九州工业大学等3所大学,建成于2001年的能源中心采用了众多创新技术,如区域冷热电三联供技术、自然通风技术、自然光导入技术、地下冷通道预冷技术、中水利用技术、太阳能电池技术、燃料电池技术和燃气内燃机技术等。能源中心空调系统冷热源采用直燃式溴化锂机组供冷,空调供回水温度采用10℃大温差系统,该项技术与我国目前最新的双冷源梯级空调系统的设计理念不谋而合。
能源中心的运维数据详细记录了空调系统每个工作日每台设备的运行工况,如供水温度、回水温度、室内外气象参数等均有准确的记录。通过对大量运维数据的深度发掘分析,该中心不仅可以指导运行管理、预测故障、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更可以供指导、优化设计。
截至2017年底,杭州的公共建筑总面积已经超过了5亿平方米,建筑规模的持续增长从两方面驱动了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增长:一方面持续增长的建设规模需要以大量建材和能源的生产和消耗作为代价;另一方面,不断增长的建筑面积也带来了采暖、通风、空调、照明、炊事等大量的建筑运行能耗需求。
通过将大数据分析的思维应用到建筑空调系统运维中,从而优化杭州的建筑能源消费结构、降低杭州的建筑碳排放、减少杭州的建筑污染排放,建设一个更加绿色、美丽的杭州,是我们每位建筑设备工程师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