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黄玉环 苏军
每户人家每天会产生多少生活垃圾?这些垃圾是否进行了精准分类?未正确分类的共性原因都有哪些?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是评判一个地方垃圾分类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如果能够对这些问题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将为垃圾分类工作提供科学指导。
钱塘新区前进街道在这方面已经先行先试,通过巧用智能设备,了解居民垃圾分类的执行情况,再精准施策,让垃圾分类的参与度和准确率大幅提升。
摄像头照一照
垃圾也过“人脸识别”
“叮铃,叮铃……”
清晨,一阵阵铃声在前进街道三丰安置小区响起。小区里的居民知道,这是垃圾分类专员项永利,又在提醒他们把自家的生活垃圾丢进门口的垃圾桶里,等待着他上门回收。
给小区每户人家发放分类垃圾桶,并派专人定时上门回收和二次分拣,这是前进街道推行垃圾分类时试点的创新做法。
“这种做法虽然大幅提升了小区垃圾分类投放准确率,但有部分分类工作转移到了分类专员身上,居民的习惯没有真正培养起来。”前进街道党工委委员、文教卫副主任郁竣耀说。
郁竣耀表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对居民垃圾分类的执行情况进行收集,并根据优劣给出相应奖惩。因为这项工作需要统计大量数据,所以他们想到了借助智能设备的力量。
在三丰小区里,项永利介绍了这些智能设备。在他收集垃圾用的电动三轮车上,装有一个带着智能摄像头的电子秤。“我把每家每户收来的垃圾桶打开盖子放在上面,摄像头就会自动拍下桶里的照片,判断桶里的垃圾是否分类正确,就像我们过‘人脸识别’一样。另外,电子秤也会对桶进行称重。”他说。
据了解,该智能设备获取的数据和照片,会实时传输记录到三丰村便民服务中心的后台电脑里,方便查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