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创新扶贫模式 “造血式”产业扶贫引源头活水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9-10-14 10:19   

杭州日报 记者 陈立平 通讯员 赵波 胡建亮 陈正奇 记者 李忠 摄

编者按:10月17日是我国第6个扶贫日,也是第27个国际消除贫困日。近年来,杭州市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把扶贫协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真心实意帮扶,真金白银投入,真抓实干推进,用心用情用力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也为全国脱贫攻坚工作贡献了一大批“杭州典型”和“杭州经验”。在国家扶贫日即将到来之际,本报推出系列报道,解读我市在产业、教育、卫生等方面扶贫工作的生动实践。

在东西部扶贫协作过程中,产业是提高贫困地区造血能力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杭州通过企业代管分红、固定资产投资后出租等方式,探索出了一条精准、高效、安全的产业扶贫路子。杭州向对口帮扶的湖北省恩施州和贵州省黔东南州提供的20.79亿元帮扶资金中,绝大部分被用于发展产业扶贫项目,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形成了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有效提高了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

利益联结,让贫困群众捧上“铁饭碗”

产业扶贫,首先要保证精准。杭州的对口帮扶资金,每一分都花在贫困户身上,让贫困户实实在在地得到好处。

在湖北恩施州利川市汪营镇,25000平方米的大棚里放满了香菇棒,每排香菇架上都挂着一张精准扶贫示范户明细卡。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认领香菇大棚并委托合作社代管经营,贫困户每年都能获取一笔保底分红。而对于有能力自己经营的贫困户,公司还可以每斤3.5元的保护价对香菇进行收购,从而让贫困户获得更高的收益。

在贵州黔东南州锦屏县新化乡,一个由杭州出资近千万建设的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已经投入使用。该项目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年产值可达1600万元以上。“新化乡有115名残疾人,由于缺乏劳动能力,这一群体脱贫难度很大。”挂职锦屏县委常委、副县长的杭州富阳区干部俞小康告诉记者,该项目旨在打通扶贫攻坚“最后一公里”,将采取“公司运营+贫困户分红”的模式,项目利润的40%将用于115名残疾人和543名贫困人口增收,另外30%用于开发村级公益性岗位。

如今,“公司+农户”、“保底+分红”的利益联结模式,已成为杭州帮扶“两州”工作队在产业扶贫领域的一件“法宝”。“这种方式既把贫困户的收入和劳动挂钩,避免了‘养懒汉’,又保证了产业项目最大程度地惠及每一个贫困群众,让没有劳动能力的人也能获得保障。”杭州帮扶黔东南州工作队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科学规划,让偏远山沟长出“金叶子”

产业扶贫,其次要注重科学。“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发展产业最重要的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找到最适合当地的扶贫产业。

今年上半年,一万株来自临安的高节竹竹苗陆续运抵黔东南州雷山县乌流村的笋用竹基地,为当地带去了一个脱贫致富的新产业。

此前,浙江农林大学的桂仁意教授多次来到雷山,仔细考察当地的土壤、气候等自然环境,精心挑选了这一竹种。“高节竹属于高产优良的笋用竹种,集观赏、生态等多种用途于一体,很适合雷山县的自然环境,而且栽种技术难度低,很适合作为扶贫产业进行推广。”桂仁意介绍。

记者了解到,这一由杭州出资440万元建设的竹产业基地建成后,每亩可产笋4000斤,70%的纯收益将分红给贫困户。

在恩施市屯堡乡鸦丘坪村的杭州江干东西部扶贫协作产业示范园,记者看到一片片绿油油的藤茶、青钱柳和绞股蓝长势喜人。

这三种植物具有降血糖、补气血等多种保健功能,在当地被称为“三片神叶”。湖北仙芝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喜告诉记者,种植富硒藤茶每亩收入可达6000元,种植绞股蓝每亩收入12000元,是玉米等传统作物的6到12倍。

如今,“三片神叶”已在鸦丘坪村得到推广。“我今年种了8分田的绞股蓝,勤快点摘,可以卖万把块;闲的时候可以在绞股蓝厂打工,一年少说也有万把块工资收入。”贫困户老张喜滋滋地告诉记者,“这个产业可比过去种蔬菜强多了,要得!”

创新机制,让贫困村合伙当“大股东”

产业扶贫,也要控制风险。发展产业难免存在市场风险。然而对本就生活困难的贫困群众来说,任何市场动荡都可能让他们重返贫困。如何给贫困户“稳稳的幸福”,是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一个难题。

在恩施州建始县,一家分取滨江、建始前一个字命名的“扶贫公司”——湖北滨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去年正式注册成立。这家特殊的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元,由当地92个重点贫困村持股。所得收益全部用于助力92个贫困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所属贫困村贫困户增收脱贫。

“这些贫困村集体经济薄弱,也没有明显的主导产业。过去每个村‘单打独斗’,各自搞集体经营公司,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也差。”滨建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集中投入、集中发展和集中管理的方式,把分到各个村比较少的资金集中起来,发展大产业。“我们全部采用固定资产投资后对外出租的模式,不参与具体运营,避免经营风险,保证资金安全。”

所谓固定资产投资后对外出租,说白了就是“政府拿钱建厂房租给企业,用租金给贫困户分红”。恩施州一名杭州扶贫干部告诉记者,这一做法至少有三大优点:首先,充分保证了资金安全——哪怕企业经营不善倒闭了,至少厂房还在那,将来还可以继续“下金蛋”;其次,有利于为当地招引产业——有了政府建的厂房,企业就能够轻资产进场,免除后顾之忧;最后,帮助贫困户就近就业——企业进来了,自然会带来大量就业岗位,贫困户就有了生计。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陈立平 通讯员 赵波 胡建亮 陈正奇 记者 李忠 摄  编辑:吴阳杰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