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记者 施雯 通讯员 费彪)
昨天,“辉煌70年·余杭——中华文明圣地创新活力之区”主题新闻发布会在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政府举行。
余杭区是浙江经济第一强区,每年有源源不断的人来余杭工作、学习和生活。
70年来,新老余杭人都亲历了什么样的改变和发展?近日,钱报记者走访了老中青三代余杭人,听他们说自己的故事。
祝一帆88岁,退休老人
老底子晴天灰雨天泥
如今天堑变通途
1949年,我初中毕业考上华东军大,然后成了部队兼职测绘员。1979年初,我到余杭县工业交通局工作。如今我已退休20多年。
别看我老,我很时髦的。退休后,自学了电脑,一直在写余杭交通的故事,经常发表。
余杭刚解放时,境内只有三、四等级国、省道6条,实际可通及勉强可通车的里程是130千米。这些公路因长期失养,残破不堪。人们出行全靠脚,山区运输毛竹、木料靠村民手搬肩扛。农村集镇才有石板(子)路,其余全是泥路或崎岖不平的山路。
1980年,塘栖运河大桥建成。1982年,良塘公路(良渚-塘栖)全线通车。从此,余杭东部临平等地与西北部的老余杭、瓶窑、黄湖、百丈等乡镇联成一体,结束了长期以来机动车辆要绕道杭州市区的历史。
如今,余杭人外出坐飞机、坐高铁、坐地铁,真是幸福感爆棚。
【数读交通】
截至2018年底,余杭路网密度达到192千米/平方公里,比解放初增长18倍,处于全省领先水平。
2009年,沪杭高速铁路余杭站开通,余杭进入高铁时代。今年,杭州火车西站开工建设。
2012年,杭州地铁1号线正式开通;2017年,地铁2号线良渚站开通,良渚到凤起路仅需40分钟;今年,地铁5号线将通到未来科技城。余杭轨道交通愈发成熟、高效。
2018年,贯穿余杭东西向经济走廊的“大动脉”——东西向快速路开工建设,途经崇贤、仁和、良渚、瓶窑、仓前、老余杭等6个镇街,是“杭州中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年底,东湖高架路余杭段、秋石高架路余杭段、留石高架路余杭段、临平环线高架路将贯通,连接杭州主城区。
杨巧云60岁,志愿者
走远路看病成历史
家门口就有名医生
我小学毕业在三墩读书,19岁起在余杭当过8年乡村教师。
过去,余杭人重视农业生产,孩子们上午读书,下午回家干农活。为了让孩子们多读书,我晚上会一家家上门,劝孩子下午来校上课。
后来,我在余杭做了两年知青,成家也在余杭。
两年后,我和丈夫在临平一家工厂上班。因为工作出色,又是双职工,我们分到一套公房,只有30平方米,后来换成了65平方米。那会人人羡慕。
不过,我老公后来得了肿瘤,抱病6年。当时,余杭医保和杭州没打通,我们经常跑杭州大医院检查,很麻烦。现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我在家门口的医院就能让省级大医院医生看病,很方便。
退休后,我去医院当了义工,教大家如何刷脸就医。这个功能真好,是余杭和阿里巴巴合作搞的,在全国余杭是第一个实现刷脸看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