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父亲生命中闪亮的事之一,听茅以升女儿茅玉麟讲钱塘江大桥背后的故事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9-09-18 21:50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记者 詹程开 文/摄 通讯员 罗昙

距离全国首个“926工匠日”还有一周左右的时间,今天(9月18),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理事长、茅以升女儿茅玉麟来到杭州参加了“杭州工匠”圆桌访谈。杭州在全国设立了首个“工匠日”,这让她非常感动。

在茅玉麟看来,钱塘江大桥算是“工匠精神”的一个结晶,“父亲茅以升和他的同仁们,对工作精益求精,执着创新,就是‘工匠精神’非常具体的体现,只是那个时候还没有‘工匠精神’的叫法。我觉得,‘工匠日’的设立就是传承‘工匠精神’非常好的载体,特别希望今天的年轻人能够传承这种精神。”

在接受钱江晚报·小时新闻的专访中,茅玉麟讲述了茅以升在修建钱塘江大桥背后的故事,她说,杭州一直被父亲视为第二故乡,所以也是她的第二故乡,“在父亲的生命中,做过几件比较闪亮的事情,建设钱塘江大桥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件。”

1】受9岁时一场意外的影响,茅以升决心投身桥梁建设事业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建设钱塘江大桥,在很多人眼里,是充满了困难和挑战的。

茅玉麟说,现在,国家的桥梁建设发展非常迅速,钱塘江大桥看起来已经不那么起眼了,但它是我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块里程碑,也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当时,父亲在接到这个建桥任务时,既高兴又激动,因为他从美国学成归来,就是希望能够在自己的祖国建设大桥,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这样的机会,但是他心里也有过纠结,因为他知道在钱塘江上建大桥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钱塘江是一条险江,建桥主要有两个困难,一个是钱塘江的大潮,大潮会给建桥带来重重困难,另一个就是在钱塘江底有很深的流沙,沙子漂浮不定,对大桥的桥墩来讲,固定起来也很难。” 茅玉麟说,父亲经过一番科学的考虑后,接受了这个挑战。

“有很多人问他为啥接受这么困难的任务,他很简单地说,就是依靠科学,他经过很长时间的分析最后认为,这些困难是可以克服的,虽然在当时的技术设备等硬件条件下,想要建造一座现代化的钢桥,是有点不可思议的,但是父亲和他的团队一起,在修建过程中,运用了很多创新的方法,一直在克服困难。”茅玉麟说。

茅玉麟还向钱报记者讲述了茅以升为啥会投身桥梁事业,她说,父亲在南京长大,他9岁那年的端午节,很多人在秦淮河的一座木桥上看划龙舟,后来桥被踩塌了,他有同学在这次事故中溺亡,“那件事情对他的影响很大,也改变了他今后的职业,从那件事后,他就决心要为祖国建设牢固的桥梁。”

2】请人从国外带来一台摄影机,把钱塘江大桥的造桥过程都拍了下来

很多人都知道这段历史:1937年,为阻止日军南进的进度,要把刚刚建成89天的钱塘江大桥炸毁。茅以升当时愤然写下:“桥虽被炸,然抗战必胜,此桥必获重修,立此誓言,以待将来。”

茅玉麟说,建桥时,父亲就已经觉得形势不太好,他在第十四号桥墩做了一个方形的空洞,“当时没有人知道这个空洞用来赶什么,其实父亲是怕将来万一遇到不测,可以放置炸药,非常不幸的是,这个空洞后来真的被用上了。”

“炸这座桥还是父亲亲自布的线,当时他的心情是非常沉重的,这座大桥就好比是自己的孩子。”说到这里,茅玉麟的眼眶红了,声音也有点哽咽。

茅玉麟告诉钱报记者,父亲一直深信,这座桥一定能够得以修复,所以,他当时就把所有的资料都整理好,一共整理了14箱,后来不管走到哪里,哪怕环境再险恶,他都把这14箱材料视若生命。

事实上,后来钱塘江大桥的复建,离不开茅以升先生保留的这14箱珍贵的资料,而且,这些资料,对后来钱塘江上其它大桥的建设,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茅玉麟的眼中,父亲是一个非常有前瞻性的人,“建钱塘江大桥的时候,他还请人从国外带来了一台很小的摄影机。他把当时建桥的过程,尤其是关键部位的建设过程,全部都拍了下来。这些资料就是为了给今后钱塘江大桥的维护,以及建设其它大桥提供参考,非常遗憾的是,这些影像资料,后来有不少都没能够完整保存下来。”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作者:记者 詹程开 文/摄 通讯员 罗昙  编辑:王玥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