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平方米的车间里,只有5个人 一年却能生产500万套汽车配件
都市快报 记者 林建安
这两天,“新时代民营经济和高质量发展”网络主题宣传活动浙江行走进杭州,来自经济日报、中华工商时报、人民网、中国经济网等20多家中央重点新闻媒体、重点理论媒体的记者代表,组成了走访调研团来到杭州,体验这座城市的民营经济发展活力。
昨天上午,走访调研团来到万向集团和吉利集团,感受这两家“杭州籍”行业大企的高质量发展。
3000平方米的车间里 只有5个人
企业:万向集团
坐标:萧山
1969年,万向集团创始人鲁冠球以4000元资金,在钱塘江畔创办了农机修配厂,如今万向已经涉及汽车零部件、清洁能源、现代农业等产业,发展成为一个营收超千亿、利润过百亿的现代化跨国企业集团。
昨天上午,走访调研团来到万向集团的智能制造样板示范车间,各条流水线有条不紊地工作着,灵活的机械手臂也忙得很,但很少能见到员工。
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里预测,“未来世界,大部分人类可能是多余的”。
咱们暂且先不去追究这个预测准不准,但眼下,机器人确实很能干了。“这个车间有3000平方米,不过只有5个员工。”万向集团副总裁管大源说。
就是在这个车间里,一年下来,能生产大约500万套汽车配件。
要知道,在车间升级改造前,这个车间里可是有100多号人在忙活,一年下来也只能生产200万套配件。
“从先进程度上来说,万向集团一直都是走在同行前面的。”生产技术上的这个改变,管大源显然很自信。
不过,这不是在赶时髦,而是现在市场对产品的质量要求高了。
管大源说,多年来,万向集团一直相信,“高起点投入、高精尖设备、高技术人才,才能出最高的产品质量。”
他理解的高质量发展,拥有大量的数字工厂投入是其中一个重要标志,“从高质量发展的角度出发,未来所有的企业,在用人数量上,都会越来越少。”
管大源说,未来,万向集团还将继续投入技术改造,下一步将投入更大的精力到新能源汽车所需要的零部件上。
数字经济,实现了对传统制造的智能“再造”,眼下,杭州一大批工业企业,正像万向一样,走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转型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