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 见习记者 石慧 通讯员 梁心韵
杭州西湖、安徽黄山、苏州古典园林、衢州江郎山、南京明孝陵……这些各具特色的世界文化及自然遗产,如同一颗颗被时光打磨的珍珠,镶嵌在不断被拉近的长三角的脉络中。
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报告提出,“要精心守护‘中华文明圣地’,彰显历史文化名城新魅力。”拥有西湖、良渚古城遗址以及大运河这三大世界遗产的杭州,正携手长三角城市,提升“文旅融合”,推动历史遗产串珠成链,共同打造世界遗产群落。
守护“文明圣地”,挽起同一个文化圈
“‘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蕴推动着杭州文旅产业的繁荣和兴盛。”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张鸿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继西湖和大运河申遗成功后,今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杭州拿到第三张世界遗产“金名片”。从运河文化的波澜壮阔,到良渚文化的生生不息。相近的文化基因,让杭州和长三角其他城市如孪生兄弟般不可分割。
“‘文旅融合’是对文物加强保护、合理利用的升级版,让世界文化遗产成为旅游资源,产生效益,焕发出全新活力。”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副局长卓军认为,“文旅融合”是在保护的前提下,挖掘潜在价值,其手段在于利用,而目的在于传承。“要让这些优秀的文化基因和传统永世延续下去。”
当然,在对良渚文化的探索上,凭杭州的一己之力远远不够。“良渚文化主要分布在环太湖流域。上海、嘉兴、江苏等地都有大量良渚文化遗址,形成了一个文化圈。”卓军告诉记者,目前蕴藏在遗产文物资源中的文化基因、文明记忆还需与其他城市形成合力,推动长江中下游太湖流域各地区良渚文化资源的交流互促。
作为良渚文化的重要分布区域的嘉兴,是与良渚文化有传承关系的马家浜文化的命名地。嘉兴的马家浜考古遗址公园,在2013年列入第一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2017年入选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考古遗址公园是保护、展示、研究、利用大遗址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有助于将遗址保护融入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让民众共享文化遗产魅力。”嘉兴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挖掘和展示文化遗产的内涵上、推进古城遗址考古和学术研究成果的创造性转化上,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提供了样板。
彰显互补性,串起一条“世遗旅游线”
在首届长三角国际文化博览会的 “运河文化”论坛上,专家指出,大运河流经长三角地区15座城市、近百座古镇,融汇了长三角吴越、皖江、淮河、徽州等地域文化。要在大运河文化带的总体战略框架下,建成一个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示范区。
“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方面,杭州是大运河保护标准化工作的先行者,积极发挥了试点市的引领作用。”卓军表示。在杭州样本的引领和辐射下,一条集文化、生态、产业为一体的大运河文化带正在加速形成。
“都市圈各地的世界文化遗产有很强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包括名山、名湖、古镇、考古遗址、黄金水道等丰富的旅游资源。”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区域合作与促进处处长何俊民告诉记者,利用好这些资源,推动合作共赢,未来的杭州市都市圈文化旅游将迎来更多样的市场推广方式。
借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的东风,一条条 “世界遗产旅游精品路线”即将面世。张鸿斌告诉记者,去年,杭州市响应“乡村振兴”的口号,发布十条 “农旅融合精品线路”和一批“精品民宿线路”,获得良好的市场反响。今年,围绕长三角一体化,一批以世界文化遗产为核心、以文旅融合为主题的精品旅游线路已经在谋划当中,并有望在年内推向市场。
“每个城市本身独特的文化禀赋,是赋予旅游产业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张鸿斌认为,“厚植‘历史文化名城’这一特色优势,大力发展数字内容、影视演艺、动漫游戏等文创产业,激发文旅消费潜能,成就了在文旅融合上‘守正创新’的‘杭州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