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集中澄清一批不实信访举报 查处一批诬告陷害行为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9-08-19 07:58   

理直气壮为干事创业者撑腰鼓劲

浙江日报 记者 吕玥 通讯员 颜新文 黄也倩

激浊扬清,多措并举。去年12月以来,一场被称为扶正祛邪之举的活动在浙江省、市、县三级全面推开,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

在省委坚强有力领导下,省纪委省监委用7个多月的时间,在全省范围部署开展了这场名为“及时澄清问题 支持干部干事创业”的活动,共为1039名遭受非议误解、或被诬告的党员干部公开澄清问题,其中省纪委省监委澄清15人,各市纪委市监委澄清107人,各县纪委县监委澄清917人。

在这场活动中,我省多地还集中查处了一批诬告陷害行为,释放出向诬告者“亮剑”的强烈信号。

这场声势浩大的集中澄清活动因何而起?这些被澄清对象都是谁?基层干部群众对此又作何评价?近日,记者深入多地采访相关情况。

公开澄清

为干事者撑腰

很多人把这一段高温天称为“苦夏”,不过杭州市民政局下属某处级单位党支部书记、主任王某某却觉得神清气爽,因为一个在他心头压了半年之久的包袱终于卸下了。

他说感谢组织信任,让他终于不再对自己坚持4年之久的改革推进有所动摇。

6月14日,杭州市民政局召开一次特殊的党组扩大会议。不仅市民政局党组和该单位党支部两套班子成员尽数到场,市纪委市监委也专门派员参加。主要议程就一项,即对今年1月一则举报信中反映王某某在集体资产公开招租中存在干涉招标过程、透露招标信息、收受他人好处等问题进行了“官方澄清”。

据现场工作人员透露,王某某在作表态发言时,一度摘下老花眼镜擦拭眼角。事后这名58岁的干部坦言,这次澄清对他而言意义重大。

4年前,王某某带着任务前往该单位任职。“当时这个单位的遗留问题很多,不仅很多工作流程不规范,相关内部管理制度也不够完善,局里就希望能派个人去好好抓一抓队伍和管理。”据杭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王某某没有辜负这个使命,正是在他上任以后,该单位的内部管理逐渐焕然一新,作风风气也得到了彻底扭转。

然而这个过程也难免触及到一些人的利益。王某某一直记得,他到该单位工作刚满一年,就有人举报他在产品采购中拿厂家好处。后经驻市民政局纪检组调查证明举报不实,算是还了他一个清白。没想到过了两年多,又有举报信直指他收受他人好处。

“当时我感叹一个人要干事、干好事太难!”这位在民政一线忙碌了大半辈子的干部表示,自己一度也动摇过,还要不要这么严管下去了。他也担心对自己的举报信多了,组织会不会就不信任自己了?

王某某的忧虑,也是我省纪检监察机关看在眼里的情况。省纪委省监委调研发现,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特别是在当下“两个高水平”建设的关键时期,我省广大干部虽然普遍不怕苦、不怕难,但长期以来,一些不实举报、甚至别有所图的诬告陷害给干部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很多人无处诉说,也无法诉说,严重影响干部干事的积极性。

丽水市莲都区一位长期工作在扶贫一线的女干部,就因为经常受到一些无端指责和信访举报,感到十分焦虑和委屈,甚至长期失眠。在莲都区纪委区监委为其公开澄清证明时,这位女干部当场哽咽,表示:“没有想到纪委会以这样的方式为她正名,让她感受到来自组织的理解和信任。”

而在抚平这些干部内心的同时,这次由纪检监察机关担纲的公开澄清,也让广大干部看到各级党委、纪委为担当者担当的决心和行动。正如王某某在澄清会上所言,“党组织和纪委监委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给更多想干事、能干事的干部吃下‘定心丸’,我们一定会以更大的信心和决心,心无旁骛地投入到民生服务中去。”

优先甄选

带头人实干家

事实上,像王某某这样的干部,一直是我省各级党委、纪委的重点关注对象。

当前,改革发展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深化改革进一步触及深层次利益格局的调整。省纪委省监委调研发现,近年来,干部在工作中遭遇的不理解、不认同甚至是恶意举报呈现倍增趋势。

为激励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去年12月以来,报经省委同意,省纪委省监委部署开展了“及时澄清问题 支持干部干事创业”活动,率先在省本级探索对涉及10名省管干部的失实问题举报予以通报澄清。

活动之初,省纪委省监委就明确提出“三个优先”的甄选标准,即敢抓敢管、干事创业;形象较好、反映不多;有证据证明确系失实举报或者诬告陷害的优先选取为澄清对象。并要求务必分清“三个优先”主次,切实将敢抓敢管、干事创业的党员干部第一序位选取为澄清对象。

各地纪委监委严格对标对表,将同级党委管理干部尤其是“狮子型”干部和一线“带头人”“实干家”优先纳入澄清范围,充分释放“谁为事业担当,组织就为谁担当”的强烈信号。

记者从杭州市纪委市监委了解到,在杭州市被澄清的96名党员干部中,单位“一把手”就占到了20人。而在宁波市被澄清的101名党员干部中,涉及“一把手”达29人,且县(市、区)纪委监委在突出同级党委管理干部作为重点澄清对象的同时,还把澄清对象延伸到基层一线工作的“带头人”和“实干家”中去,积极创造干事创业良好氛围。

不仅紧盯重点岗位、重点人员,各地还突出重点领域。譬如杭州市就紧扣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筛选出涉及“三大攻坚战”等12项重点领域的澄清对象36人、占39.1%,涉及征地拆迁等基层事务管理领域的25人、占27.2%。

像杭州市江干区就专门为一名派出所民警进行了澄清。原来,这位民警被反映故意刁难致使举报人未能及时迁移户口。而根据调查,事发地位于钱江新城二期建设中心区,举报人其实是想通过假离婚再结婚,以办理户口迁移来多分回迁房。为了鼓励更多干部在重大工程建设与基层事务管理中能有这份担当和严谨,江干区纪委区监委特地把这位民警也列为全区10名被澄清对象之一。

为确保澄清正名工作经得起群众和历史的检验,我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均由“一把手”牵头对澄清对象进行全面排查、层层筛选,并坚持“能澄清几个问题就澄清几个问题”的原则。

“对于经核查虽无证据证明问题存在,但不能排除问题存在的可能性的,都认定不宜予以澄清。” 省纪委省监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正是通过严审严筛、几上几下,省市县三级纪委监委最后实际澄清1039人,比最初确定的澄清对象减少297人。同时通过这样一次全面体检,筛选出了一批真正担当作为的好干部。据统计,本次活动省市县三级被澄清的对象中,共有34人被提拔使用,16人被评为担当作为好干部,还有100余人获评优秀年轻干部、人民满意公务员等荣誉称号。

严惩诬告

遏制歪风邪气

及时澄清证明,于被澄清对象和其他人员而言,是一种正向激励。不过多位被澄清对象向记者表示,他们期待有关部门能够同步反向打击,零容忍查处诬告陷害行为,有力震慑和遏制歪风邪气的蔓延。

这曾是一位时任临海市某副镇长的干部的迫切愿望。2018年初,他接到临海市纪委的函询,称有村民反映他收受贿赂、贪污万亩茶园数千万元国家拨款等情况,让他一时间难以接受。

“自己一直踏踏实实做工作,竟然还有这么荒唐的举报!”他当时就向纪委工作人员提出,请纪委务必在调查后给他一个说法。据后来调查了解,这名陈姓村民先后将举报材料寄往临海市纪委、台州市纪委和省纪委。甚至还将相关材料发布至互联网,阅读量达到1.9万余次。

受到“举报”的并不止这位副镇长一个。因为事情发端于当时两家茶场合资在镇上造路,该村民称他家自留山被损毁,与现场施工人员发生争执时被打伤左眼睑,公安机关鉴定认定其伤势为轻微伤。对这一结果不服的他,不仅向省、市、县多级纪委监委举报分管相关工作的该副镇长,还分别向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国家信访局等部门举报临海市某茶场负责人贪污国家下拨资金1600余万元、系当地黑社会后台等,希望获得关注及资金赔偿。

这些举报,确实如该村民所愿引起了很大反响。据该茶场负责人回忆,特别是后来在网上散布后,很多朋友、同事都打来电话,他不得不一遍遍解释,根本没法定下心来工作。为了自证清白,该茶场负责人整整奔波3个多月。不仅根据问题反映情况,让镇里审计了前后3年的账目,还自费数千元对网络内容的点击量进行了公证,准备通过法律手段维权。

2018年年底,当临海市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认定陈姓村民犯诬告陷害罪后,该副镇长和茶场负责人几乎百感交集。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今年5月,临海市纪委市监委还专门派员分别到该副镇长目前任职的单位和原来工作的镇里,对两人被反映的问题进行了现场澄清。

事实上,类似该副镇长等基层干部的期盼,也与我省希望狠刹歪风邪气、净化政治生态的目标不谋而合。据了解,在这次集中澄清活动中,我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已查处诬告陷害行为11起11人,正在核查处置两起两人,积极出击查处诬告者,保护那些受到诬告陷害的干部。

为做好这项工作,我省多地还探索建立健全多部门联动协作机制,如江山市纪委市监委与公安机关建立诬告信息定期梳理分析、移送反馈制度,实现信息联通、力量联合、案件联查。不少地方还积极向诬告者“亮剑”,连日来,黄岩、临海、温岭、玉环、仙居等地及时公开通报曝光查处诬告陷害案例5起,狠刹歪风邪气。

澄清正名事关全局、事关长远,我省还积极构建严查诬告陷害、常态开展澄清、倡导实名举报的全链条工作机制。最近,省纪委省监委制定出台《浙江省纪检监察机关处置诬告陷害行为暂行办法》,对诬告陷害的行为认定、调查程序、责任追究等方面,作出了严格细致的规定,以及《浙江省纪检监察机关澄清保护党员干部实施办法(试行)》,对澄清事实的认定、澄清范围和方式、澄清组织实施、后续处理等进行了详细规范。

“我们希望通过这一系列举措的同步推进,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引导干部争当改革的促进派、实干家,专心致志为党和人民干事创业、建功立业。”省纪委省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吕玥 通讯员 颜新文 黄也倩  编辑:高婷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