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筑英:从未停下“追光”步伐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9-08-03 09:05   

浙江日报(记者 钱祎)会不会常常想起蒋筑英?如今,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的人们回答:“不需要想起,因为从来就没有忘记过。”

来自杭州的科学家蒋筑英是我国光学界的优秀人才,是光学传递函数的计算、装置、测试以及编制程序、标准化等方面的专家。1965年,年仅26岁的蒋筑英在同事们的帮助下,建立了我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量装置。此后,他又在光学传递函数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要成就,先后解决了国产镜头研制工作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为新中国填补了光学设计评价领域的科学实践空白。

他的一生,从未停下“追光”的脚步。他的精神不断激励着新时代科技工作者成长、进步,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努力奋斗。

擦亮电视机的“眼睛”

眼下,中国是世界电视制造和消费大国。身处当代的我们,看着色彩鲜亮、影像清晰的电视画面,很难想象这背后经历了多少艰苦探索。

蒋筑英1939年8月生于杭州,曾就读于省立杭初,1956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在北大期间,他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还掌握了英、俄、德、日、法5门外语。1962年,蒋筑英大学毕业后来到长春,成为著名光学科学家王大珩的研究生,并选定了光学传递函数这一开创性研究课题。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光学传递函数研究和应用在我国还是一片空白。彩色电视机刚出现,但屏幕上的人脸却是“猪肝色”、红旗是“紫红色”。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电视机接收到无线电信号后,对光的解码复原过程出现了问题,也就是彩色复原技术不过关,像“眼睛”不够通彻明亮。

要想攻关,需克服重重困难。

在王大珩的指导下,蒋筑英发表了我国第一篇光学传递函数论文,并经过700多个日夜的奋战,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量装置,为光学镜头的发展解决了一大难题。

同事评价他工作起来“有追求,头勤、嘴勤、手勤、腿勤”。在攻克变焦镜头技术难题时,由于是国内第一次对这项技术进行攻关,因此当所有技术攻关结束后,要把国内生产的仪器和日本的仪器进行对比检测。蒋筑英做得非常仔细,结果发现,我国研制的镜头和日本的相比,传递函数质量差距不大,但颜色偏红,有点失真。为解决这个问题,他对所有数据逐一进行分析,发现原来是使用的玻璃质量存在缺陷。这一重要发现,对工作开展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之后,蒋筑英与导师王大珩一起攻关,提出了解决彩色复原质量问题的新方案,最终攻克了关键技术,使人们得以看到画面逼真的彩色电视。

科研成果应用广泛

伴随电子学技术和新材料的不断发展,光学及光电成像设备也在飞速发展。蒋筑英生前的光学传递函数学科成果现已广泛运用在航空航天、地面测控等各类光电成像设备的评价中:从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天宫一号、吉林一号到碳卫星,每个研制的航天光电成像设备都需经过严格测试。

光,耀眼璀璨;而“追光的人”却站在光芒之外,甘于平凡。比起实际的科技成果,在人们对蒋筑英的追述中,最打动人心的还是他身上的坚定信仰与高尚品格。

蒋筑英在科学研究中勇于探索、刻苦钻研、任劳任怨,但在利益面前却总是最后想到自己。他说:“我就是一块铺路石,我愿意别人踩着我顺利走好人生之路。”所里盖了个小楼,分给蒋筑英一套,但他三番五次推辞,说还有比他更困难的同志;几次提职和涨工资,他都主动打报告说要往后排;和别人共同研究取得科研成果后,他让一起合作的同志去出席学术报告会……

认识蒋筑英的人都感慨他“一生充满坎坷”。父亲的问题使他在很多年里不断受到冲击;他的家庭负担非常重、工资很低,维持四口之家捉襟见肘,还要赡养双方老人。在艰苦的环境下,他依然坚韧不拔,为我国光学事业奋斗了20多年。

在老一辈光学专家的指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他建成国内第一流的光学检测实验室。同时,他特别注意科研成果的实际运用,帮助不少长春和外地光学仪器工厂解决了许多生产上的困难。

奋斗精神历久弥新

生命之树常绿,是因为理想的甘泉不竭。“现在还有那么多人喜欢听他的故事,而且总是感动得流泪。”在追忆蒋筑英的过程中,曾与他朝夕相处的同事史光辉觉得,岁月如梭,这位昔日好友的形象不但没有模糊,反而变得更加清晰和真实。

“一个人的生命是短促的,但党的事业是永存的。”蒋筑英写在入党志愿书中的话,正是他毕生的追求。虽因家庭出身一直解决不了入党问题,但丝毫没有改变他的一片赤诚之心。

1982年6月,在他生命的最后4天里,他收拾好新建的实验室,修好院里的柏油路面,帮助同事家里修理了下水道,又忍着腹痛到成都,替一位家有急事的同事出差。飞抵成都的当晚,他就开会直到深夜11时。次日一早,他乘公共汽车并步行到工厂,忍着病痛开展工作。6月14日深夜,他因腹痛难忍被送进医院。医生诊断,他因长期积劳成疾,患有化脓性胆管炎、败血病、急性肺水肿等多种疾病。因抢救无效,蒋筑英于6月15日下午去世,年仅43岁。

噩耗传来,大家潸然泪下。他的追悼会,原计划500人参加,结果去了上千人,礼堂都挤不下了。聂荣臻元帅为他题词“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他一生最大的愿望,是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去世后,中共吉林省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国务院追授他为全国劳动模范。

这是党和国家对蒋筑英一生的认可。蒋筑英去世10年后,他的事迹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他的奋斗精神得到了更广泛的弘扬。

史光辉曾描述他第一次见到蒋筑英时的场景:“他好帅啊!1米80多的大个子,面容清秀,戴着眼镜。他用法语朗诵赞美居里夫人的诗,朗诵一句用中文翻译一句。我当时就想,这真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记忆的刻痕如此深邃,彼时的一切历历在目,仿佛他从未走远。

(据公开资料整理)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钱祎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