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解之谜
待探寻
从施昕更偶然获取良渚黑陶到现在,80多年过去了。和延续千年以上的良渚文化相比,这只是很短的一段时间,但我们后人对于良渚的了解,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良渚,为此持续努力着的考古工作者也换了许多面孔,现在的考古所里,大部分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
姬翔,在考古队中负责地质考古。在他看来,良渚遗址里一块普通的石头,都可能隐藏着一段先民的故事。
宋姝,专事动物考古。她说,良渚遗址中出土了30多种动物遗骸,猪头骨是出土频率最高的,还有圣水牛的头骨等,此外,在家猪和鹿的遗骸上还发现了屠宰、烧烤等痕迹,说明良渚人的食谱已经和我们很接近了。
2017年,在莫角山宫殿区的南部,一个叫做池中寺的台地上,考古学者又有了惊人的发现:这里埋藏着两处大面积的炭化稻谷堆积点,据推算原有近20万斤稻谷。考古学家推测,这里可能是良渚城的粮仓,这20万斤稻谷,可能因当时的火灾被烧毁,而它们又只是良渚古国粮食储备的冰山一角。可以想象,当年的良渚城内,粮食富足。
良渚文化的研究成果在不断丰富,需要解开的问号仍然很多。如,良渚文明盛衰的原因何在?良渚先民又去了哪里?
不管怎样,从30万平方米的宫城到280万平方米的王城,从631万平方米的外郭城再到100平方公里的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大约相当于15个西湖)。良渚考古一次次刷新了学术界对良渚文化的固有认知,一步步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
面对这片遗址,考古工作者明白,他们目前的工作还只是揭示了冰山一角。良渚,值得数代考古人继续投身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