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杭州的网红圣地 如今年年因这事上热搜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9-06-28 18:45   

杭州日报 记者 李维和 丁以婕 李忠

龙翔桥之于老杭州人,恰如王熙凤之于荣国府。凡提到这三个字,身未至,人潮涌动、灯红酒绿的气魄却早已浮现。

每逢节假日,它必是人气担当——公交爆满、地铁限流、连人行道都难有个站地儿......大杭州几乎年年为它上热搜!

不过,哪怕真正的杭州人也未必知道,很久很久以前,龙翔桥真的只是座桥!我们找到一位曾经家住西湖边的92岁老杭州,实名告诉你龙翔桥怎样从一座桥,变成了如今眼花缭乱的商业、网红集聚地。

上世纪40年代,龙翔桥已是最热闹

大名鼎鼎知味观也在这里起步

李三九,今年已92岁高龄,要说龙翔桥一带的故事,全杭州怕也没几人能比他更熟悉。不说别的,光是他从苏北老家坐船来杭州时亲眼见过实实在在的龙翔桥,便很少有人能比。

李三九当年是来投奔亲戚的,在亲戚的店里当学徒,学做烧饼油条,做成后再挑到松木场去卖。李三九喜欢看戏,不论京剧、越剧,有戏他就会去看一看,尽管学徒没什么收入。

他至今记得,上世纪40年代,龙翔桥便已是杭州最热闹的地方。国际大戏院(即现胜利剧院)、西湖影戏院(后来的西湖电影院)、太平洋大戏院(后来的太平洋电影院)人气火爆,报纸上常能看到它们的影讯。延龄路(即今延安路)上还有当时杭州最高的大楼金城饭店,站在饭店露台上便能尽揽西湖盛景。

杭州解放之后,李三九告别亲戚,到东坡路上摆了个摊子,自己讨生活。那时候,东坡路上的小吃店和小吃摊便不少了,李三九与不少小吃老板都熟悉。他记得有一位姓孙的老板,是绍兴人,当时开的店面很小,但生意不错,卖的是面和馄饨。到今时今日,杭州无人不知这位孙老板当年创立的招牌——知味观。

做了几年生意,攒了些老婆本,李三九终于娶妻了。1954年,他迎娶了一名姓蒋的同乡姑娘。至今,他仍保存着那张盖着“中城区人民政府”印章、有区长签字的结婚证。

中城区在哪?早没了,当年它的范围大致与如今湖滨街道相当。

那时候住西湖边的多是穷人

我住龙翔桥,要去石桥做早饭生意

李三九婚后与妻子租住在靠近西湖一些的龙翔里,平房破旧逼仄,好在前门就是西湖,也算是个好地段。左邻右舍多是像李三九这样讨生活的人,黄包车夫、戏子、小店伙计,条件好的人则住在思鑫坊的石库门里。

“那时候虽然穷,但要说全杭州最好的地方,我觉得就是龙翔桥。”60多年过去了,李三九依然这么认为。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开始实行公私合营,东坡路上不再允许私设小摊,李三九和不少摊主一起并入了位于石桥的供销社,给杭氧、杭锅、轴承厂等6大工厂的工人制作餐点。李三九选择了收入高一些的早班,每天凌晨零点,他都骑着花13元买来的自行车,一路赶到石桥,无论雨雪。每天上午10点下班,他又骑车回家,倒头就睡。

住在龙翔桥,工作在石桥,哪怕摆在今天,也是不方便的事情。不少同事受不了这样的奔波,纷纷想办法调离岗位,只有李三九坚持下来,直到退休。

对于昼伏夜出的生活,李三九还是有些后悔的,毕竟陪伴5个孩子的时间太少了。不过,有些事情,他倒是比旁人体会得更深一些。

某个冬夜,李三九沿着延安路骑车上班,没骑出多远,便连人带车栽进了一条被雪覆盖的沟里——因为延安路拓宽施工,道路两边被挖空了。李三九摔得浑身是伤,自行车也废了。

摔这一跤后,李三九惊讶地发现,龙翔桥渐渐成了孩子们成长的乐园。延安路向北延伸,成了杭州标志性主干道;围廊式大棚屋的龙翔桥菜场越做越旺,禽肉水产应有尽有;龙翔桥公交站成了公交枢纽,也成了周边的人进城的第一站。

70年代,龙翔桥拆除

但这块地方起飞了!

到了上世纪70年代,重点来了——浣纱河被填平了,取而代之的是浣纱路。当然,浣纱河上的那些桥也全部被拆除,其中就包括了龙翔桥。也就是从那时候起,龙翔桥只剩一个名字,后生们再也找不到它的实体了。

徒具其名,龙翔桥并没有因此淡出杭州人的记忆,相反的,龙翔桥成了一片更大、更热闹的区域,倒真有点“龙出生天”的意思——这块杭州最热闹的地方,开始领着整座城市甩开膀子、迈开步子往前奔。

随便找一个50岁以上的老杭州人,问一问他们印象中杭州哪里最时髦,得到的答案八成是龙翔桥。吃穿住行、娱乐消费,哪怕是今天,全杭州最潮的东西都在向龙翔桥靠拢,更别说三四十年前了。

上世纪80年代,龙翔桥菜场为求转型,开出了杭州第一家自选超市“菁菁自选超市”,一时风头无两;二轻大楼摇身一变,成了工联大厦,引进了杭州第一台自动扶梯;海丰西餐社受到年轻人追捧,成了那个年代的“网红店”……在龙翔桥长大的孩子都是那个时代的潮人,李三九的小儿子就是其中之一。他从厂里辞职,成了杭州最早一批的哥,赚的是外汇,让不少人眼热。

每到夜晚,龙翔桥又是另一番光景。邓丽君甜美的歌声中,年轻人一头扎进龙翔桥的大排档,去“王大姐”“二盅”推杯换盏、划拳行令;又或赶去舞场跳舞,在动感的节奏中通宵达旦。

这恐怕是龙翔桥老居民最欢乐的时光吧。

1993年,已经退休的李三九从菜场买菜回来,猛然发现弄堂对面的金城饭店要拆了。和李三九一样,很多人站在延安路上,远远地看着那幢几十年的老房子消失在一片尘埃中。

永远都新鲜,始终很热闹

一直蛮市井

这就是龙翔桥

之后的几年,龙翔桥的大楼越来越多,龙翔里的老住家们陆续消失在弄堂里,而那些弄堂,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挥别曾经的龙翔桥,这或许是最好的结局,也是另一个时代最好的开端。

2011年,西湖申遗成功,龙翔桥再一次站上“价值高地”。2012年,杭州地铁1号线开通运营,龙翔桥地铁站成为距离西湖最近的一站,一度承担了14%的客流量。还有杭州第一家“苹果”专卖店、亚洲第一大LED屏幕,俊男靓女会聚于此,用网络流量将龙翔桥打造成了不输东京涩谷和纽约时代广场的“网红胜地”。“不到龙翔桥,等于没来杭州”,30多年前的那句话,至今仍是真理。

四代同堂的李三九如今住在婺江路,身子骨依旧硬朗。前阵子,晚辈们带着他回龙翔桥转了转,这让他激动了好久。

龙翔里已经成了湖滨银泰in77的B区,热闹非凡,依旧保留着原来的弄堂格局,有一种复古的时尚感。而在老人眼中,当年石板路的质感、孩子的嬉闹声、弥漫的烟火气,从来没有褪去——这地方,好像完全变了,又似乎一点都没变。

永远都新鲜,始终很热闹,一直蛮市井,杭州人的生活方式,在这里基本都能找到——龙翔桥,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

“城市活化石”大征集

今日之成就,是往昔岁月不懈奋斗的回报,亦是面向未来砥砺奋进的基石。

过去的70年,旧时光成为城市的历史,烙下发展的印记。每个人都是城市发展的亲历者,而一些事物在岁月洗礼中“结茧”,蜕去带着尘埃的“壳”,蝶变为具有城市灵气的“活化石”。

你心目中的杭州“城市活化石”有哪些?

即日起,我们面向网友征集“城市活化石”线索,请大家推荐心目中最具杭州特色、最能体现杭州70年发展变迁的事物(如建筑、景点、民俗等),我们将根据推荐情况,择优纳入特别策划的选题,并进行跟进报道。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李维和 丁以婕 李忠  编辑:张翟
返回
他至今记得,上世纪40年代,龙翔桥便已是杭州最热闹的地方。上世纪40年代,龙翔桥已是最热闹大名鼎鼎知味观也在这里起步李三九,今年已92岁高龄,要说龙翔桥一带的故事,全杭州怕也没几人能比他更熟悉。“那时候虽然穷,但要说全杭州最好的地方,我觉得就是龙翔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