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墩集研堂重修 迎来最庄重的工程——复古的上梁仪式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9-06-23 08:31   

摆祭品,唱《梁歌》,抢馒头

钱江晚报 记者 黄莺 通讯员 王玲丽 

梁的中间包上红布,再钉上铜钱。

梁下面,四个人用红锦锻接住上面扔下的馒头、糖果等,寓意“接宝”。

昨天上午10点不到,杭州城西三墩镇紫金港北路三墩农贸市场的南边,一个小工地开始了最庄重的工程——上梁。

工地里修的房子是“集研堂”,砖木结构。上梁的过程全部是老底子的风俗。知道这里要上梁,居民们很早就来了,在梁下等着“抢馒头”。

祭祀要用8个桶盘

一个盘子4条鱼有四种说法

一大清早7点左右,祭品就准备好了,摆在桶盘里等着吉时到来。桶盘是红色的,要比普通的脸盆大一圈。桶盘是由成年男人端上供桌的,一共有8个,最主要的“三牲”是嘴里咬着尾巴的猪头(象征着有头有尾)、鱼、鸡。其他有粽子、馒头等。

这里有两个桶盘一定要特别讲讲:一个是放鱼的桶盘,里面分别放了四条不同的鱼,鲢鱼寓意连得牢,包头鱼寓意包得住,鲤鱼是跳龙门的意思,混鱼(草鱼)寓意稳得住。

还有一个桶盘有三墩特色的“上梁”祭品,是用特殊的粉捏出来的。要有两条龙、两条鱼、两个插着松枝的花瓶,颜色都要一金一银,象征着金银满屋、风调雨顺、长青。同样捏着的还有元宝、年糕。

祭品摆放整齐后,倒酒、上香、祭梁。主梁两头要挂上老人们早就准备好的“法宝”,特别编制好的竹篮里装上万年青、红鸡蛋、糖果,象征着万年长青、甜甜蜜蜜。蛋和代在三墩土话里发音一样,所以红鸡蛋又代表着家业代代传承、红红火火。梁的中间要用红布绞起来,钉上铜钱,仔细数了数,铜钱有十二枚。

随着一声“上梁啦”,人们用绳子把正梁拉上屋顶,用红丝绵裹住两头,摆正。水泥匠和木匠开始唱《梁歌》,歌词里有着“手托金盘把梁上,脚踏祥云步步高,四季发财喜洋洋,子孙都把状元考”。

唱好歌,最激动的时刻就到了。匠人要把事先准备好的糖果、馒头、粽子抛向四周,包括房子的外面。梁的正下面已经有人准备好了接物的红锦缎,由四个人抓住四个角,俗称“接宝”。梁上的匠人有一盘馒头、糕饼是专门要扔进这个包里的。

梁是土木建筑的房子在立柱上面的横跨构件,也是上架木构件中最重要的部分,过去的俗语说:“房顶有梁,家中有粮,房顶无梁,六畜不旺。”上梁有这样庄重的仪式也就不足为奇了。

“公馆”“学校”

集研堂曾见证一个村庄的起伏

集研堂的地址是西行桥70号,也是杭州市第六批历史保护建筑之一,当地老百姓称为南阳坝会馆。在现场,当地人口中“会馆”“学校”,说的其实都是这里。

现场,三墩文化站站长朱嫣红告诉钱江晚报记者,集研堂建于清末,有前厅、两侧厢房、后面大厅三部分,是三墩当时最兴旺的朱泰和家族所建,也是当时三墩士绅、名流、业主的重要活动场所。

“据说每年秋天,丰收以后,当时三墩地区有身份的乡绅、商行的业主,还有家里有田地的人都在集研堂聚会。根据当年农作物的收获情况等等,来核算农作物的价格、土地的租金等等。”朱站长说。

会馆也有人称之为西行会馆,因为边上就是西行码头,是三墩当地最大的码头。

当年集研堂所在的三墩,油坊、印染、食品加工等行业都很发达,而会馆见证了三墩手工业的兴旺与衰落,解放后这里曾是南阳坝村集体养蚕的地方,大厅做过当年的学校礼堂。现在50岁不到的三墩本地人,很多是在这个学校读的小学。

如今重新修的集研堂是翻看存档的文件准备按原样修复的,有一些雕花的梁有老木头存留,就用了老木头。在现场,还能看到有些构件是一半新一半旧地拼接而成。

朱嫣红说:“而用老底子的风俗给这个会馆举行上梁仪式,也是期望不仅能恢复老建筑,老底子的文化也要传承下去。”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记者 黄莺 通讯员 王玲丽 文/摄  编辑:高婷婷
返回
匠人要把事先准备好的糖果、馒头、粽子抛向四周,包括房子的外面。梁下面,四个人用红锦锻接住上面扔下的馒头、糖果等,寓意“接宝”。摆祭品,唱《梁歌》,抢馒头钱江晚报记者黄莺通讯员王玲丽梁的中间包上红布,再钉上铜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