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百年的青春对话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9-05-04 08:00   

争分夺秒追回青春 “只要有路灯的地方就有人读书”

对话人:郑承锋,恢复高考后的大学生(图3左二)

1977年恢复高考唤醒了许多人尘封已久的“大学梦”。1984年,天安门前的一句“小平您好”,是青年群体对改革开放最由衷的支持。时代召唤各有不同,青春力量一脉相承。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布《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新闻。“在当时青年人眼里,这份《人民日报》简直就是‘喜鹊信使’。不分出身大家都可以报名参加高考,这是以前不敢想象的事。”杭州日报摄影记者郑承锋说,恢复高考让他从知青变成了大学生,命运从此改变。

1977年,高中生郑承锋已做好了上山下乡准备。“我父母都是教师,哥哥身体不好,按照政策我必须去当知青。恢复高考后,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这下有希望了!”1978年夏季高考,郑承锋的哥哥顺利考上了大学,这对他是巨大鼓舞。第二年,16岁的郑承锋顺利考上了福州大学。

“我的同学里,最小的15岁,最大的33岁。大家都非常珍惜好不容易得来的求学机会,到处都是刻苦读书的场景,只要有路灯的地方就有人读书。”他说,老师经常劝他们不要太拼命,要按时睡觉、劳逸结合。为了阻止学生熬夜,老师在晚上十二点把实验室的门锁了,同学们就偷爬进去继续做实验。

“我们生长在经济很匮乏的年代,有很强的紧迫感,很懂得珍惜机会、珍惜时光。”郑承锋说,他们这一代人有着强烈的“承上启下”的历史使命感。

新时代新青年新担当 “拥抱星辰大海,心系家国天下”

对话人:张洪月,浙江外国语学院大四学生(图4右一)

今天,青年人拥有的机会前所未有——没有门槛的创业,更受尊重的多元选择,日新月异的技术条件,与世界相连的互联网。

“如果让当代青年给自己一句评价,我会说‘有担当’。”张洪月是一名大四学生,也是小有名气的志愿达人。她曾参与中国国际动漫节、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等国内外重大活动,并在第14届FINA世界游泳锦标赛中任志愿者培训师。

“做世游赛的组委会翻译时,我负责接待的瑞士团队是第一次来中国,还带着一种外媒报道的刻板印象。但结束服务时,大家对这里的印象改观了,说很羡慕我们有这么强的集体意识和国家概念,是青年志愿者的蓬勃朝气感染了他们。”张洪月说,在出校门前就参与社会活动,从中明白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道理,今后就能成长为更有责任心、有担当的好青年。

在张洪月看来,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机遇,每一代都应在时代的大潮中努力塑造自己。“杭州的数字经济、信息技术都非常发达,我们这一代大学生在校园就融入了创业创新的浪潮。”她说,这是我们的幸运,也是我们要经历的考验。

“拥抱星辰大海,心系家国天下。”张洪月说,青年人要站在更高层次、从更广阔视野进行思考,将“小我”融入“大我”之中,承担起青年人的使命责任,在奋斗中闪光。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郑莉娜 何去非 郭燕 马梦妍 郑承锋  编辑:郑海云
返回
五四风雷,激荡百年。今天,我们回顾杭州100年来的青春群像,无数青年人的接续奋斗汇成了时代的精彩,这是矢志奋斗的青春宣言。